張曉艷
摘 要:情境教學作為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策略,更應注意它的實效性,充分全面發揮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大家呼喚一種樸素的、生活的、活動的教學情境,呼喚具有生命力的教學課堂,真實、有趣而富數學味的情境創設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實效作用,學生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數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作為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策略,應注意它的實效性,充分全面發揮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呼喚一種樸素的、生活的、活動的教學情境,呼喚具有生命力的教學課堂,讓“情境”在“時尚”中發揮應有的“實效”作用。我認為,情境的創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情境的真實性
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但它不是生活的翻版作品,它是由生活提煉出來的,因此,它并不是完全真實的生活,可是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而讓情境內容不符合實際生活中的基本事實。有些是為創設情境而隨意捏造出來的。如教學“周長是多少”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情境:“秋天到了,小動物們正在舉行秋季運動會。”小動物們跑步競賽,結果是瓢蟲第一,蜘蛛第二,蝸牛第三,許多學生表示不同意,認為蜘蛛跑得最快,應該第一。雖然是假設的情境,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情境應符合生活邏輯,而不是隨手捏來、信口開河。
二、情境的“數學味”
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教學,因此,情境要圍繞著教學展開,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最后沒有了數學的味道,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有位教師在教學找規律時,創設了雜亂無序選擇飲料和點心的環節,讓學生體會找規律的重要性,師:“如果小明先選牛奶和餅干再選果汁和漢堡會怎樣?”生:“身體會不好。”“會拉肚子。”“營養跟不上。”眾說紛紜,但都點擊不到教師心中的預設,最后教師只好強行切入:“小明這樣選擇會不會遺漏呢?”繞了一圈,學生也沒能從生活情境中學到應學的知識。這種情況說明生活情境創設對數學知識學習既有效又干擾的辯證關系,情境中的無關因素干擾了課堂教學的進程,太多的信息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片混沌之中,情境反而成了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絆腳石”,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情境沒有問題性,削弱“數學味”,既浪費時間,又窒息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又如,在教學同樣的內容時,用游戲創設情境,先出示一組有規律的圖形的排列,讓學生猜下一個圖形會是什么?接著再出示另外一組沒有規律的圖形的排列,也讓學生猜下一個圖形會是什么?通過兩組圖形的排列讓學生感受排列的規律性,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教學。對比兩個“找規律”的情境不難發現:前者繁雜的無關條件干擾了數學問題的典型性,而后者短小精悍,一語道破“天機”。
三、情境的形式性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可是內容對形式是有選擇性的,并不是說一個好的形式就什么內容都可以表現了。有些情境一味注重使用多媒體,追求畫面“精美”程度和動畫效果。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首先多媒體出示一幅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對行走的情境圖,然后演示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對行走的情景:先閃動兩人走過的路程,接著閃動相距的路程,直到變為一點,揭示這種現象就是“相遇”。但我認為,如果這里讓學生親身經歷一下,理解會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替代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對于學生只能是“隔靴搔癢”。其實,情境創設不只局限于多媒體,語言、實物操作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于用多媒體來展示。
四、情境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靈活運用,創設出自然貼切、新穎有趣、生動形象的情境,使之將數學學習化難為易,化生為熟,化理為趣,增強數學的魅力,激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形成課堂教與學的合力。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以設計故事引入:“一天,天氣非常炎熱,豬八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個大西瓜。他想:西瓜是我找來的,如果我們師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豈不太吃虧了,我要分五分之一,孫悟空笑嘻嘻地滿足了他的要求。結果,豬八戒卻上了大當。”故事講完后,老師趁機啟發:“小朋友,你們知道豬八戒為什么會上當嗎?學了分數大小的比較,我們就能知道。”這樣的情境,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新知識的學習。
我們追求簡簡單單的設計,簡簡單單的情境,卻可以讓人回味無窮的情境。數學情境應去除它“時尚、華麗的外包裝”,回歸“真實有效”的本色,為學生有效學習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更現實、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實踐證明,有效的情境教學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創設新奇有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學生在數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發現問題,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數學。
參考文獻:
[1]王文娟,郭彬.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探微[J].林區教學,2008(12).
[2]林志成.初中數學教學問題的設計[J].中學教研,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