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騰雁


摘 要:小古文是古代優秀文化中一朵絢麗燦爛的奇葩。從“多維趣讀走進文本,多維演繹內化文本”兩方面進行小古文教學實踐研究,探究教學新域,提升學生素養,傳承中華文明。
關鍵詞:小古文;趣讀;演繹
小古文特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富有情趣、適合兒童閱讀的文言文。小學時期是兒童學習語言、發展語言的黃金時期,我們從文言的海洋里,萃取適合小學生誦讀的淺易有趣、朗朗上口、短小精悍的小古文教學內容,探究適合小學生的小古文教學方法,讓小學生饒有趣味地走進小古文。
一、多維趣讀,走進文本
小古文走進課堂,簡便、經濟、高效的教學會讓教師教得輕輕松松,學生學得扎扎實實。樸素的領讀、對讀、猜讀、誦讀能讓學生迅速走進文本。
1.示范領讀,韻味悠長
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師和生,手捧書,帶著讀,領著讀。小古文很短小,三遍領讀法可以讓學生迅速走進古文情境,體會個中悠長滋味。第一輪讀,讀得字正腔圓,讓孩子模仿,意在認準字音和句讀;第二輪讀,讀得繪聲繪色,再讓孩子模仿,意在幫助學生了解大致的意思;第三輪讀,讀得韻味十足,讓孩子們感受到文言的節奏和音韻。三遍領讀法營造出了“醉讀”的氛圍,學生自悟了文言的韻味。
2.文白對讀,古今對接
教學中先讀白話,再讀文言,利用學生對內容的了解,快速把握文言的大意。通過與白話比照閱讀,可以讓學生有節奏、有韻味地讀古文,積累詞語。可以避免逐字逐句地繁瑣講解,學生水到渠成地悟出一些難點,可達到“其義自見,不待解說”的效果。
3.推斷猜讀,前后勾連
推斷是一種能力,猜測是一種方法,猜能調動思維,猜能產生智慧。教師通過設置懸念,不時地就某個情節誘發學生的猜想,再出示語句,讓學生解讀,就會讓學生充滿閱讀期待。猜讀,不僅可以猜詞語的意思,猜句子的表達,還可以猜故事的結構,猜人物的心理。推斷猜讀,前后勾連,增強閱讀的懸念,讓學生始終保持著一種新鮮和探索的好奇心。
4.熟讀成誦,豐富積淀
誦讀是文言學習的基本手段。小古文的教學,應強調熟讀、背誦。背誦的方法可以推陳出新,花樣百出。不只是要求會背,還要比誰背得有感覺;有感覺后,又比誰背得快,用的時間短,如此等等。方法得當,背誦才不會枯燥,才會激發孩子們誦讀的興趣。
二、多維演繹,內化文本
古文中有詩,古文中有畫,古文中有音律,古文中有情境。不同的小古文,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激活,或擊、或唱、或畫、或演,觸動學生的神經,助其獲得學習的喜悅。
1.讀擊相伴,興趣盎然
古文有其獨特的節奏和音韻。在讀文時,教師和學生一起打著拍子讀,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進入狀態。打節拍的方式有很多,如拍手、跺腳、搖頭、拍桌等。
朱文君老師在教學《伊索寓言》時,帶領學生品位“之”,感受文言的音律之美。首先教師讓學生去發現這篇文言里出現最多的字眼,學生尋找,圈出了8個“之”。老師啟迪:同是一個“之”,意思可不一樣,聽老師讀,考學生的耳力。學生認真傾聽后,發現了“之”有些讀得長,有些讀得很短促。接著,朱老師讓學生用音樂的節拍來說:哪些“之”是讀兩拍的,哪些“之”是讀一拍的,還有哪些是讀半拍的。結合節拍,老師講解了“之”在語境中的意思,討論了“之”讀得最長和最短的理由。然后,教師聲情并茂地擊節而讀最長的“之”,讀得一波三折。朗讀到這里并沒有結束。教師又讓學生擊拍讀少了“之”的句子,學生體會到了節奏的重要性。最后,學生邊打節拍邊讀現在還在使用的四字詞語,語言的節奏之美不言而喻。
2.讀唱偕行,妙趣橫生
自古讀書皆吟誦,吟誦是中國式讀書法。中國古人在讀詩時不僅“高聲朗讀,以昌其氣”,還講究“密詠恬吟,以玩其味”。小古文的選曲配唱應遵循這樣幾條原則:準確理解詩意,曲子要和詩歌的情調吻合;旋律要簡單,易于吟唱;旋律應高雅古樸。
如,在執教《陋室銘》時,筆者創作了這樣的古琴曲譜,課堂上師生陶醉于空靈悠遠的吟唱之中,文辭皆由心生。
3.讀畫結合,相映成趣
簡筆畫的突出特點是概括、形象,成形迅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用簡筆畫把文字顯現,變成另一種直觀形象的“教學語言”,可以活躍教學的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貓捕魚》這篇文章情節緊張、充滿趣味。教學時,根據古文內容適時板畫,將文本中抽象的內容變得淺顯、具體,把文本內容變為視覺形象。
小古文的學習是在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小古文的學習讓學生汲取文化精華,提升語文素養。小古文課程,打開了母語教育的新天地,讓小學生在最美好的時間里獲得最美味的營養,使古文融入學生的心田,扎下智慧的根。
參考文獻:
褚清源.“小古文”,打開母語教育的新天地[J].小學語文教師,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