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領孩子們制造一波又一波的張力。哪怕是多么平淡的文章,多么看似毫不起眼的文字,教師都可以做到“看似尋常最奇崛”。可以說,在文本與學生、師與生、生與生、生與作者之間制造并維持適度的張力,無疑能夠更大地為學生松綁,更好地解放學生、潤澤學生、提升學生。好的語文教師,正是一個善于制造“張力”的高手,善于引領學生的思維由“和諧”到“沖突”,以此引領孩子們在言語的“百花園”中“郁郁乎文哉”。
關鍵詞:船長;張力;引發
常常激動于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師善于給學生制造一些認知張力和情感張力,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由“是什么”到深入知道“為什么”,以此深化孩子們的思維,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這是一個由質變到量變的過程。優秀的教師善于制造這樣的張力,善于引領學生經歷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教學歷程,并在這種歷程中,讓學生在語文的原野中得到多重鍛造、滋養和提升。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船長》正是給學生制造“張力”的典范之作。幾乎每一個讀到此文的人,都會被文章中船長的那一句“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所吸引,并深深地思考。是呀,船長的這一句看似平平淡淡,看似“十足得強硬”,但意蘊十足,包含著沉甸甸的意蘊。那么,如何引領學生從船長的這句話中引發更多的認知張力和情感張力,并且在這種張力中“大浪淘沙終將見金”呢?
且看以下教學實錄:
師:請你再讀讀“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我相信你一定有問題要問問船長。
生1:如果真的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船長真的會開槍打死嗎?
生2:一方面船長說要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另一方面又說要打死跑在前面的男人,這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生3:船長下命令開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師:嗯,大家很會提問題,而且這幾個問題直指本文的核心,是呀,船長為什么下達開槍的命令呢?我建議你們再細讀課文,力爭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找出支持船長要開槍的理由
生4:當時的情況是亂得不可開交了,大副二副拼命維持秩序也不管用。在這種情況下,船長下令開槍其實是想盡快地維持秩序。
生5:對,命令開槍并不是真的開槍,而是想震懾那些擠在前面的男人,從而保護那些身體瘦弱的婦女和兒童,從而避免他們被擠到海里淹死的危險。
生6:當時如果不采取緊急措施,反而會造成比開槍打死一個人更嚴重的事情——許多人爭搶一團,把小艇擠翻,造成更多人死在大海中。
師:同學們說的這些后果都有可能發生,所以在這危急的現場,船長威嚴地下達了自己的命令——
生:“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師:還有其他人支持船長的這個命令嗎?
生7:救援的時間只有20分鐘。
生8:對呀,時間不允許人們在推推搡搡中安全上到小船中,因為只有二十分鐘,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打死一個人,震懾住更多推搡爭搶的人,從而讓更多的人快速有序地離開。
師:你們的意思是,開槍打死一個人,就是節約時間,縮短更多人安全到達小船的時間,就是救活更多人的措施嗎?
真是不探究不知道,一探究有收獲。“教學是一對矛盾運動的過程:流暢與停滯,有序與無序,平衡與矛盾,簡單與復雜,交替出現并互為作用。”就《船長》而言,救出全部乘客與打死一個人顯然是前后矛盾的,這是學生所面臨的認知張力;如果有人擁擠船長真的會下令開槍嗎,這是學生所遭遇的情感張力。如果教師不能恰到好處地引發這種張力,也許孩子們對船長這句話的理解也就淺嘗輒止,無法觸摸文字背后的“體溫”,孩子們的所得所學也就自然很有限了。然而,正如上例中教師所做到的,一次自然的、正是火候的張力制造,兩句“你一定有問題要問問船長”“還有其他人支持船長的這個命令嗎”的恰當追問,將課堂之窗推開得更大,窗外更美的風景再次撲面而來,船長命令中所暗含的多重“意蘊”逐步呈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知識本身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過程中所折射出的思維的碰撞、觀點的交鋒和融合,認知張力的一次次擴張,情感的一次次潤澤等等,構筑起更加厚重、更加堅實的學習新時空。而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下語文教學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嗎?
有專家指出:“如果一堂課,教師只局限于僅僅被稱為例子的‘課文,翻來覆去,糾纏不清,實現不了文本突圍,這一定是教師教學視野的狹隘所致。”如何實現文本突圍,關鍵在于教師要引領學生制造一波又一波的張力。哪怕是多么平淡的文章,多么看似毫不起眼的文字,教師都可以做到“看似尋常最奇崛”。可以說,在文本與學生、師與生、生與生、生與作者之間制造并維持適度的張力,無疑能夠更大地為學生松綁,更好地解放學生、潤澤學生、提升學生。好的語文教師,正是一個善于制造“張力”的高手,善于引領學生的思維由“和諧”到“沖突”,以此引領孩子們在言語的“百花園”中“郁郁乎文哉”。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虞大明.讓課堂住進孩子的心里[J].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