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倩


【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三年級上冊“綜合與實踐”——《數字編碼》。
【教學實錄】
片段一:課前活動——利用電子書包實現資源匯聚,凸顯交流本質
課前學習的一周內,教師在電子書包學生學習平臺上依次布置以下任務。
任務一:
(1)收集匯總小組成員的身份證號碼。
(2)觀察收集的身份證號,找一找有哪些相同的部分,有哪些不同的部分。
(3)記錄下你們組的發現和疑惑,上傳到平臺。
任務二:
(1)收集家庭成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的身份證號碼(18位)。
(2)觀察收集的身份證號,通過調查、詢問家長、網絡搜索等方式,了解身份證編碼規則的秘密,將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上傳到平臺。
任務三:
(1)查閱同學收集的資料信息。
(2)看看哪位同學收集的關于身份證的資料對你最有幫助或啟發,并發表評論。
學生課前在學生平臺上完成任務之后,教師對學生提交的資料資源進行了解、整理、篩選,以備課堂交流之用。
賞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強調:“綜合與實踐”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檢驗、推理論證等多種形式進行活動。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資料查閱活動中收集了身份證相關信息資源后,若想進行大面積的同伴資源交流,受時間、空間的條件限制,操作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利用“電子書包”的“網上論壇”功能進行資料收集的匯聚,學生可以簡便地看到同伴收集的資料素材,方便“擷百家之所長”,彌補自身收集資料的局限性,而教師利用電子書包平臺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調查收集資料,生成了比傳統課堂更豐富的基礎性資源,再對學生的基礎性資源進行了解、整理、篩選,使課堂有更多機會促進生成性資源的產生。
片段二:游戲活動——利用電子書包延伸探究觸角,突破資源局限
師:把同桌家鄉的郵編輸入電子書包進行查詢。看看同桌的家鄉是否在查詢的結果里。
教師用電子書包推送用于搜索的網址鏈接,讓學生用電子書包查詢同學提供的郵政編碼,來知曉對方的家鄉。(見下圖)
師生小結:看來,只要提供的郵編正確,我們就能定位到相應的地址,為郵件投遞提供了方便。
賞析:
如今,郵寄這種通訊方式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視線,大多數學生沒有寄信的經歷,對郵政編碼了解不多,較難體會到郵政編碼的用處,對郵政編碼的特性:“唯一性——同一個地區對應一個郵政編碼,一個郵政編碼定位一個地區”缺乏體悟,此處通過電子書包進行互聯網上郵政編碼的搜索,查詢到相對應的地區,有助于學生加強對編碼唯一性的體悟和對郵政編碼用途的認識。
片段三:組織交流課前調查所得——聚焦有價值的資源信息,進行高效的探究學習
師:你們課前在小組內交流了各自的身份證號碼,你們組員身份證號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能結合你們收集和了解的資料說說嗎?
學生結合課前的任務一和任務二進行匯報交流。
師:老師在整理你們平臺發言的時候,了解到你們覺得以下同學搜集的資料或發現最有價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賞析:
一節課的課堂時間有限,如果學生既要在一節課里探究郵政編碼、身份證編碼的編碼含義,又要進行編碼實踐,是比較緊張的。課前學生在電子書包平臺上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調查收集資料,已進行了初步的探究,教師對學生提交的資料資源進行了解、整理、篩選,課上再集中精力進行組織匯報、交流調查探究所得,讓學生聚焦有價值的資源信息,進行了高效的探究學習。
【思考】
教學過程在一定意義上是教師圍繞教學目標,激發、捕捉、利用、組織學生各種性質的資源,并使其成為促進學生發展資源的過程。在傳統數學課堂上,因條件受限,課堂上的基礎性資源、互動性資源、生成性資源、原始性資源、方案性資源有時無法淋漓盡致地得到展現,從而影響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雙向互動和動態生成。如今出現的電子書包這一新型教學模式,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凸顯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而應該切實從學生的需要入手,利用電子書包所具有的傳統教學所不能及的便捷功能,結合課堂資源觀加以實施,利用電子書包實現資源匯聚,凸顯交流本質;延伸研究觸角,突破資源局限;組織交流課前調查所得,聚焦有價值的資源信息,進行高效的探究學習,提升數學課堂資源處理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