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摘 要:農村小學由于地理和生活上的差異,導致小學作文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伴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仿寫逐漸被采納。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伴隨其一生,為了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水平,主要針對仿寫,對農村小學教學意見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
關鍵詞:仿寫;農村;小學作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占據很大的比例。由于農村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家長文化程度的不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所見所聞能做出形象的描述,仿寫成了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一項有效措施。但少數教師注重成績,只注意教學要求,讓學生盲目記憶,死記硬背,套模板,對學生的發展十分不利。究竟如何讓仿寫成為農村小學生學習的有效方式,給出一些合理建議。
一、注意積累
(一)主動積累
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不斷地積累,才能寫出更好的作品,這里鼓勵學生從課本中積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語文課本更是收錄了我們文化的精髓,合理有效地利用,讓其成為自己文章的基石。例如,在課前鼓勵學生主動預習,找到文章中自己喜歡的語句,記憶并理解。課上加以引導,并即時復習。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主動記憶的好習慣。
2.農村學生學習條件有限,農村家長多在務農,對學生的監督較少。學校可以采購一些作文選或征集學生的優秀作文,成立一個興趣書屋,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借閱,激發學生文章寫作的積極性。讓學生養成寫周記的習慣,鼓勵學生寫下優秀作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記憶。讓學生在課上把自己記下來的佳句進行分享,互相傳閱。
3.作文源于生活,生活中會遇見許多有趣的事情,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師予以啟發引導,做一個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人。表揚優秀寫作案例,鼓勵尚需努力的學生。在農村,小學生會有許多農趣,多多鼓勵他們講述在生活中遇見的趣事,并寫成文章,然后和城里的小學生分享,城里的小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和農村小學生分享。
(二)合作積累
“眾人拾材火焰高”,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建議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把自己記下的美詞佳句,組內組間互相傳閱,班級之間也可以互相傳閱。在學習中如果遇到問題,學生之間可以先進行討論,然后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在課上可以和老師和同學探討。
(三)結合積累
“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不能只是一味地記憶,要去思考,要將思考與積累結合起來。這樣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遇見問題的時候,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養成一個積累和思考同時進行的好習慣。教育學生不要枯燥無味地去死記硬背,如果喜歡音樂,可以結合音樂去記憶。學校廣播可以在課間播放詩歌或者帶旋律的詩歌。例如,《但愿人長久》這首歌,就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農村環境優美,親近大自然的時間比城市學生多。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下寫出的文章更具有情感。比如說,老師布置一篇關于“螞蟻”的作文,寫作之前就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通過提問,發現學生對日常事物的觀察力,讓學生樂于寫作。
二、嘗試仿寫
部分學生,遇見作文題目,不知道如何去寫。盡管他積累的東西不少,可是一遇見題目不知怎么去寫,只剩下生搬硬套。針對這一現象,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仿寫課文
課本上記錄的文章都是好的作品,老師可以在上完一節課后引導學生仿寫課文,按照課文的結構,例如,總分、總分總結構,或者是仿照文章中的句式、修辭去寫。
(二)模仿范文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教師可以讓學生借閱優秀的作文選去仿寫,多練習。對于農村學生可以結合環境,在環境中發現樂趣。可以先選些靠近自己生活的文章去寫,然后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寫出更好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找一篇關于小蜻蜓的作文去仿寫,要求同學去仿寫蝗蟲,這樣學生不但可以觀察到蜻蜓是由頭、胸、腹三個部分組成的,還可以觀察蝗蟲是由哪些部分組成。還有蜻蜓是怎么飛行,怎么捕食的。不但學習怎樣去寫作,而且還觀察到不同的小動物。這樣不但蝗蟲的文章會寫,其他小動物的文章也會寫了。老師根據仿寫給予指導,蜻蜓的文章會說蜻蜓是捕捉害蟲的益蟲,仿寫的時候學生就不能說蝗蟲是益蟲了,這時,老師就應該告訴學生,什么是益蟲,什么是害蟲。這樣不但教會學生新的知識,而且還告訴學生怎么樣去仿寫,不能千篇一律。
(三)仿寫其他
在生活中會經常遇見很多句子,一些朗朗上口的劇情中的對白,或是廣告語,草坪上的警示語。例如,“讓校園陽光普照,讓綠色神圣美妙”。老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規范學生的行為。農村以田地為主,草對于莊稼是雜草,所以小學生不懂為什么草坪要寫警示語,這時就需要老師給出合理的解釋。
學習仿寫的時候結合環境,根據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在生活中注重積累,學會仿寫,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有條不紊,提高寫作能力。對于農村小學生,老師要引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使作文教育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素蘭.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25).
[2]陶文清.激趣·厚積·循法:小學作文教學三步法[J].基礎教育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