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坤
摘 要:圓環面積是在圓的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圓的面積計算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太困難,但圓環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圓環的本質問題,這個內容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如果在對圓環理解不夠深刻的情況下,學生往往很容易出錯,并且對于變式問題不能應對自如。
關鍵詞:呈階梯狀;外圓;內圓
我是吉林省通化縣快大茂鎮中心小學六年部的數學教師。在學校舉辦的主題研修教學公開課上,我講的是“圓環的面積”,是現在的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圓的面積”的一部分。書中關于圓環的介紹很少,例題內容很單調,如果只按例題講解,學生也會理解,但是很多概念學生沒有印象,靠老師的強加記憶,事后肯定記憶不扎實,對很多術語以及公式的推導,時間久了,學生不會記憶猶新。在上課前,我反反復復地研究思考,查找資料,設計了好幾套方案,總覺得不合適。
“圓環面積”是在“圓的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圓的面積計算”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太困難,但圓環卻要把握住外圓和內圓這個形成圓環的本質問題。根據以前的經驗,也總是通過實例,也就是實際操作,讓學生感受到圓環的面積該如何求,但是總有一部分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總有疑問,如何改進呢?我在教學的時候首先讓學生明確概念,應呈階梯狀、分層次來理解。
要學生親自動手畫一個半徑是6厘米的大圓,再以這個圓的圓心為準畫一個半徑是3厘米的同心圓,并且強調同心圓,板書同心圓,要學生解釋什么是同心圓。學生理解后進而剪出同心圓,看看得到的是什么圖形,學生舉起手里的圖形,引出圓環,板書課題。并要學生自己給圓環下定義。
然后是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圓環。
用課件出示輪胎、光盤、膠帶、機器零件等,使學生對圓環有了初步的印象,通過觀察或量一量圓環,你有什么發現?此時的學生對圓環已有了深度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出示一些同心圓和不是同心圓的圖片讓學生分辨,明白圓環是同心圓。
第三步,則是認識各部分的名稱。
即外圓半徑和內圓半徑、環寬,并通過練習來鞏固認識。經過上面一系列的緩慢過程,有實際操作,也有課件演示,還有練習,非常形象和直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下面的求環形的面積做鋪墊。
實踐操作圓環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知道,只要把外圓內的小圓去掉,剩下的就是一個圓環,圓環的面積不就是外圓的面積減去內圓的面積嗎?從而總結出圓環面積計算的方法。而后是例題,求圓環的面積,自然而然,學生肯定也明白了怎樣求圓環的面積,并且會推導公式。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能力及動手動腦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對新知識歸納概括的能力。
有了親身的體會,學生很容易求出圓環的面積,但是為提高課堂效率,僅此一點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接下來我打破常規,沒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出示練習題目,進行單純的練習,這樣做學生也會感到枯燥無味,于是我隨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我們知道了圓環的面積如何求出,必須知道外圓和內圓半徑。如果給出了兩個半徑可以很簡單地求出圓環的面積,但在實際生活中是不是只會給出半徑,求環形的面積?如果不是,還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怎樣解決這一問題?”要求小組合作,討論解決。經過這一過程,學生展示出了各種類型。事實證明:讓學生嘗試計算,分析驗證,不但能鞏固加深所學知識,更能使學生防止做題時出現各種錯誤,更能應用自如地處理外圓半徑、內圓半徑、“環寬”之間的關系。
本節課容量大,既有基礎又有拓展,學生的積極性也極高,全體參與,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我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重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做到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得到充分發揮,學會小組合作學習,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知識。
這節課有許多欣喜的地方,也有令我遺憾的地方。自己沒有掌握好動手操作的時間,占去了很多時間,使課堂后半部分時間顯得太緊。還有就是自己準備很多拔高的練習題,都很精彩,由于時間的關系,沒來得及做。但不遺憾的是我從中發現了自身的缺點,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能逐步改進,日趨完善,使自己不斷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向進.淺議一年級小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J].時代教育,2007(24).
[2]葉舞燕.怎樣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新課程,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