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學校的課程,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具有傳道授業的德育教化作用。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學科,主要教育少年兒童初步感知時空結構形式、事物之間數量關系,進而掌握事物間淺顯的邏輯關系。但由于它本身具有源于生活和應用性強的特點,也為我們教師進行品德教育,將實踐的觀點、聯系和變化的觀點滲透進數學教學提供了可能。
目前,結合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可采用以下方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一、結合教學,將生活實例編成數學題目,教育學生樹立愛祖國、愛家鄉的崇高信念
小學數學遵從從社會生活出發,表達社會生活又服務于社會生活的這一規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身邊生活的典型案例編成數學題目,使學生通過這些題目,潛移默化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
二、充分利用小學數學緊密結合現實生活的特點,把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滲透于數學之中
在數學課中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緊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一切可以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
例如,在講授“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教師就可以這樣設置導語:“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數學史,在上古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十分發達的算術知識,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我們本課學習的加法,至少在殷商之前就已經形成了。1983年河南省安陽縣發現的一塊甲骨文上就有這樣一段文字‘八日辛亥殆伐兩千六百五十六人,意思是說在八月辛亥那天的一次戰爭中,消滅敵方兩千六百五十六人。通過這段文字,專家得出一致的推斷,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采用了‘十進位制的計數法,這比當時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早。”這段導語的介紹,讓祖國輝煌燦爛的數學成就在學生的心靈中悄然烙印,同時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熱情自然得到了升華。
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具體內容,將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滲透到知識的傳授中。
例如,課本第四冊中的一道題,原題是“養魚專業戶前年收入25800元,去年是前年的11倍,去年收入多少元?”在做這道題目的時候,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去年收入為什么比前年多?教師還可以將養魚專業戶收入畫成一個曲線圖,通過曲線圖,學生可以形象地感知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狀況,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給我國經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向學生滲透愛祖國、愛社會主義制度的觀點外,還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應用題文字的分析,甚至插圖的欣賞和聯想上。例如,小學數學第四冊的一幅插圖,可以讓學生在欣賞插圖的同時認識尊敬勞動人民,乘車時禮讓老人或比自己小的小朋友以及勞動光榮的觀點。教師在傳授知識、滲透思想品德方面所起的作用雖然較大,但是沒有老師身體力行的示范作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將很難鞏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言不由衷、行不符實的表現會使學生在失望之余,動搖以往品德說教的成果。為了鞏固已有的成效,教師必須率先垂范,通過自己的一舉一動來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
三、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在教學中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啟蒙教育
小學生的世界觀還未形成,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數學教學滲透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發展觀、實踐觀以及樹立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在數字計算教學中,將實踐的觀點傳達給學生
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它研究的是事物間量的關系。因此,數學必然和社會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演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數學社會實踐的觀點傳達給學生。例如,在小學第三冊中介紹“有余數的除法運算”時,教師在講授演算過程之后,可以引導歸納這些應用題都是針對我們身邊哪些地方的事例總結出來的,學生通過思索回答,自然明白這些題目實際上都是對身邊生產活動、日常生活活動量化規律的總結和概括。表面上是事物之間數量的變化,實際上也體現出事物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規律。
2.在觀察圖形與指導學生計算中滲透聯系的觀點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滲透著聯系的辯證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總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聯系在數學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介紹完加、減、乘、除法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將同一個乘法題目改變為加法、減法、除法題目。例如:5+3=5-(-3),5×3=5÷等,在此基礎上,學生一定會發現加、減、乘、除法之間的聯系,從而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間聯系和變化的特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僅完全可行,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從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更為他們樹立正確世界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曾紅英.談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9).
[2]居士芳.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