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明
摘 要:小學思品課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和實踐性。品德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面對性格各異和復雜變化的環境影響的孩子,如何有效地對他們施加思想道德的影響,促進他們積極地體驗與踐行,形成良好品質,思品教師的教育智慧、教學技能、擔當精神等至關重要。
關鍵詞:智慧;擔當;力量;專業素質
初冬的一個周一早上,我來到學校辦公室,里面出現了不同尋常的一幕:只見三名男生整齊地站成一排,一名五十開外的婦女站在旁邊,班主任老師在場談話。原來,三名小學生前周雙休日將這婦女家的門撬壞了,要求學生賠償。只聽班主任老師對學生批評后說道:“這位婆婆還好,沒有直接把你們送到派出所去。”又對該婦女說:“這是發生在雙休日的事情,我們老師怎么管得了呢?你應該去找他們的家長解決。”一會兒,他們就走了。后來,據那位婦女講,她找過學生家長,家長不理,她還到過派出所去反映。
一個雙休日事件在班主任也是思品課教師面前得到的是這種回應。為此,本文將例談思品課教師的幾項專業素質。
一、不辱使命勇于擔當的道德品質
“培養學生良好品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對教師師德的基本要求。立德樹人是教師的義務和責任。學校教育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主渠道,學生的不良表現映射出學校教育的缺失。平常,一些教師重智輕德,或者出于品德教育難,效果慢,有反復性,所以出現簡單、粗暴、麻木、應付甚至推卸的狀況。事實上,一個學生品德上的問題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長此以往,將貽誤學生一生,教師就會成為罪人。
二、善于捕捉時機的德育智慧
小學品德課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實踐性。思品教師要隨時隨處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事件和行為,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的資源和素材。教師要多花時間去學習研究,這樣德育才更具智慧。夸美紐斯說:“任何語言的解釋,都不能像周圍人們的行為所給予的概念來得明確。”我們應抓住這次契機,將發生在同學身上真實典型的事件作為品德課教育的素材,會收到超乎尋常的德育效果。
三、能給學生以觸動心靈的力量
心理動力學認為,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生理喚起及沖突都為行為提供了力量。品德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面對性格各異、不斷變化的孩子,思品教師在了解清楚情況后要走進孩子的心里,給予觸動心靈的力量。如《一道激起心靈震撼的選擇題》——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所中學里,有一個由二十六名有著各種劣跡的孩子組成的班級,老師和學校幾乎放棄了他們。后來,一位叫菲拉的女教師接了這個班。她沒有像以前老師那樣先整頓紀律,而是出了一道選擇題:有三個候選人:A.篤信巫師,多年吸煙,嗜酒如命。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中午才起床。C.曾是國家戰斗英雄,一直吃素食,不吸煙,年輕時從未犯法。菲拉要求大家從中選出一位在后來造福人類的人。毋容置疑,大家都選擇了C。老師揭開面紗:A是羅斯福總統,B是丘吉爾首相,C是希特勒。菲拉老師抓住了這些孩子緊張的心理,利用他們崇拜的人物觸動其心靈,喚起他們的希望和信心,就像煤為蒸汽機車提供燃料一樣,提供了強大的力量。從此,改變了這群孩子一生的命運。
四、讓思品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的教學技能
新課程標準將思品課確定為活動型綜合課程,教師是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這對教師的角色及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從實踐來看,現在的小學生思維活躍,生活大環境復雜,獲取的信息量豐富,不喜歡照本宣科、教學呆板的老師。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兒童主動探索和操縱環境的結果,學習是兒童進行發明與發現的過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兒童的知識,而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兒童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本事件發生后,教師可以用案例教學法設計一堂德育課,基本流程為:(一)共同關注——課前準備:教師、學生在家長幫助下共同收集信息、知識;(二)身臨其境——創設情景:播放類似案例片;(三)大膽超越——課堂探究:法律的、道德的、知識的;(四)接軌生活——聯系實際:思想碰撞、情感體驗、行為矯正;(五)成長感言——課堂小結:交流收獲、贈言寄語。這樣的課堂,學生學習情景及方式發生轉變,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能促進學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和轉化,促進良好品德形成。
立德樹人重任在肩,思品課教師只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才能幫助孩子們積累更多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張萬祥.德育智慧源何處:心靈感悟德育經典案例[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2]鄒尚智.有效教學經典案例評析[M].開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