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

摘要:本文從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必要性、規劃編制的原則與思路、規劃模式的多樣性、村莊規劃以及規劃實施進展與存在問題等幾個方面介紹新農村建設規劃問題。筆者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時代的背景.以相關城鎮結構組織理論以及城鎮社區的城市發展理論為借鑒,從城鄉統籌角度以鄉鎮規劃建設標準為基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規劃建設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城鄉統籌發展;建設規劃
前言
為了建立和諧社會的需求,也是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同于以往的概念,具有明顯的時代意義。“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城市支持農村的新背景下提出的,集中突出了統籌城鄉的思想。在明確城鄉關系均衡發展的同時,有效促進城鄉經濟結構發生質的轉變,這對解決我國農村建設難題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1新農村規劃的提出
城市化率是指從事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這里的關鍵是“從事非農業人口”,而不是簡單地把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就完事了。“農村”與“城市”并無實質性的區別,只是名稱上的區別,因此農村規劃可以當做是城市規劃的另外一種發展模式。如中國臺灣為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積極制訂農村規劃、農村建設及農村住宅建設示范村、示范戶等計劃并付諸實施,其建設內容包含農村環境美化綠化、道路拓寬、改善給排水設施及農村活動中心的興建等項目。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而農村留守婦女卻堅守在農村陣營當中。據統計,截止2005年年底,中國城市擁有大約1.3億農民工,其中87.1%已婚,守在農村的已婚婦女達到4700萬人。農村婦女成了弱勢群體,身體上的、精神上的創傷給她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致使近年來農村離婚率驟升,已接近國家的平均水平。從經濟角度分析,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會造成大量農田荒蕪,浪費土地資源。一系列的農村社會、經濟等問題告誡人們對農村的關注已經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對農村的關注還停留在研究階段,農村規劃建設很少,已經規劃了且實施的更少。國家政府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對城市規劃者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新農村規劃的提出并不是對城市規劃的否定,是為了制止當前城市規劃的失控,喚醒社會各界對城市規劃的重新認識。與城市規劃相比(見表1),對農村進行規劃、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彌補城市規劃之不足的功效,對縮小城鄉差距、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解決“三農”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2城鄉統籌的基本內容和統籌要點
(1)城鄉城鎮發展規劃統籌要落到實處。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城鄉統籌發展必須科學規劃,將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進行分階段安排,使規劃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一是要落實農業生產發展規劃,找準農業生產發展的有效途徑。二是要落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為農村發展打好物質基礎。三是要落實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規劃,即通過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逐步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四是要落實村社環境治理規劃,即通過對農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規劃和建設,逐步實現農民生存環境的改善。五是要落實精神文明建設規劃,通過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樹立現代化文明的生活理念。六是要落實政治文明建設規劃,通過鄉村管理體制及民主制度的規劃和建設,發揚農村基層民主政治,保障廣大農民的民主權利。
(2)進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是建設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農業是農村的產業基礎,生產發展首先指的是農業的現代化,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期間,不僅工業要轉變增長方式,農業也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過程中,一方面要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協調農業與非農業的關系,實現我國農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
(3)進行城鄉資金投入統籌是關鍵。我國城鄉二元化的經濟結構體制多年來形成了城鄉之間的巨大差別,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事業發展滯后。近年來,我國開始執行“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戰略,中國共產黨早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就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到“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的戰略高度上,有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進一步強調要加強農村的社會事業建設,大力增加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投入。這標志著今后我國建設資金投資的重點將從以城市建設為主轉向更多地重視農村建設,各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將會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可以說,這是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建設資金投資結構的重大轉變,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
(4)進行城鄉體制的調整統籌是保證。進行城鄉體制的調整統籌,一是積極推進城鎮化戰略,促使農民向中小城市和城鎮合理有序流動。城鎮化是一個重大的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其核心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在我國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近年來流向大中城市務工的農民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流,可見加快城鎮化進程是解決農民就業的根本出路。二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城經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因此,在鼓勵農民跨地區流動進城就業的同時,還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不斷擴大縣城經濟,努力拓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三是堅持推進城鄉配套改革,逐步消除農民進城就業和居住的體制性障礙。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城鄉分管的戶籍管理制度,于是出現了所謂的農民工現象。必須看到,大量農民工長期處在城市的邊緣,不被城市接納乃至受到歧視或傷害,融入不了城市社會,享受不到應有的權利,將會導致農民工對城市普遍懷有一種疏遠感和責任匱乏心態,如果處理不好,還會為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3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農村的全面進步。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特別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把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關鍵措施,并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農村基層民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2)切實落實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農村政策。在深化農村改革中,要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要求創新機制,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要長期穩定和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切實保護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要在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實行城鄉統籌,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要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工夫,要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尊重群眾、注重實效,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絕不能增加農民的負擔和增加鄉村負債。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他們是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主體與內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注重解決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
4結論
新農村建設和規劃工作是提高農民福利、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城鄉統籌協調為基準點,圍繞著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內涵、建設途徑、基本思路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進行全面合理的部署,制定出和實際相結合的建設規劃,建設更多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