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法+許強
摘要:本文闡述了我國海沙應用的現狀和面臨的困局,并提出了具體解決的辦法,供業內參考。
關鍵詞:海沙;應用;現狀;困局
前言
據中國水泥網統計,我國2012年水泥產量約22億噸。按一半水泥用于混凝土可推算混凝土產量約33億立方以上,加上砂漿及其他用途,每年需要至少40億噸以上的建筑用砂。建筑用砂的來源,早期一般以淡水砂為主。但經多年開采后,許多地方出現了砂資源匱乏的情況;同時,出于環保和防汛的需要,很多砂產地也出臺了各種措施限制開采,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當淡水砂資源出現供給不足時,又沒有其他砂源替代(如內陸地區可以使用山砂或機制砂等替代),遠距離運輸河(江)砂又會大大提高工程造價。與國外許多國家的做法一樣,在陸砂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沿海地區的人們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了當地砂源——海沙。因此,沿海地區開采利用海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在海沙應用于工程建設方面已有多年的歷史和應用經驗。尤其是河砂、陸砂資源短缺的日本,早在20世紀加年代就已經開始利用海沙配制混凝土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海沙的利用量所占建筑用砂的比例高達30%。海沙含泥量低、粒形優良、細度均勻,適合配制混凝土。然而,海沙含有較高的氯鹽、貝殼和輕物質等有害物質。未經凈化處理的海沙容易造成混凝土中的鋼筋過早銹蝕,給建筑工程埋下嚴重的質量隱患。國內外因濫用或誤用海沙出現了一批“海沙屋”,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和惡劣的社會影響。據調查,我國一些沿海地區如寧波、深圳、舟山、臺州等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程度不同的“海沙屋”建筑,教訓極為慘痛。如何科學合理的利用海沙,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更是與之相關的業界、學界和政府機構共同的命題。
1海沙應用的現狀和困局
從20世紀30~40年代,我國局部地區曾將海沙用于臨時建筑;70年代末,個別沿海城市開始出現使用海沙的建筑結構,但規模較小。對海沙的開采利用,在近10多年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內較早大規模使用海沙的是寧波、舟山和深圳等地區。目前,寧波、舟山地區的建筑用砂90%以上為海沙。針對大量使用海沙的現實,政府部門也在不斷探索監管之道,陸續發布了相關配套的標準規范和規章制度,對海沙的使用做出明確規定。2003年寧波市就出臺了《寧波市建筑工程使用海沙管理規定》對用于混凝土的海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與限制;原建設部于2004年9月就發布了《關于嚴格建筑用海沙管理的意見》,規定海沙必須經過凈化處理,滿足要求后方可用于配制混凝土。對鋼筋混凝土,海沙中氯離子含量不應大于0.06%。若必須使用海沙時,則應經淡水沖洗,其氯離子含量不得大于0.02%;2010年《海沙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集中反映了我國海沙混凝土最新的系統研究成果,首次從行業標準層面上對海沙混凝土的應用做出規定;2011年修訂的《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更是進一步對混凝土中氯離子限量作出了明確規定,具體為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用砂的氯離子含量分別不應大于0.06%和0.02%。應該說經過二十幾年的摸索發展,再加上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經驗,海沙用于混凝土在技術上是完全成熟的,建筑安全也是能得到保障的。
但成熟的技術并不意味著市場的規范,在利益驅動下大量未經處理的不合格海沙流入建筑市場,為建筑安全埋下隱患。2013年深圳和寧波“海沙屋”被媒體曝光,使得海沙亂局浮出水面,也暴露了當前海沙的監管之困。是迎難而上理順生產流通一使用各環節的卡點,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監管機制后有條件使用,還是快刀斬亂麻,一禁了之,成了社會持久爭論的話題。2011年寧波政府針對海沙亂象就下令禁止使用海沙,但事實卻是禁而未止,暴利的驅使下,又沒有嚴刑峻法加以威懾,自然有有不法之徒鋌而走險。海沙的長效管理還是需要在供求關系上做文章,靠“堵”與“禁”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勞無功。
2解決之道
違規使用未經處理的不合格海沙現象,必須受到譴責和制裁。但僅僅靠“堵”,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看到天然河沙資源短缺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矛盾,需要從長計議,尋找一條業界、社會和政府三方共贏之路,這是整個社會和建材行業目前需要面對的問題。
2.1源頭管理
違規使用未經處理的海沙的根源是利益驅動,這里既有生產者以次充好的問題,也有使用者故意低價采購以謀暴利的成分。把源頭管好,才能真正防止不合格的海沙流向建筑市場。在當前情況下政府要把海沙管理上升到事關社會穩定和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抓。要合理規劃使用海沙,哪些區域可以開采,開采多少都要有規劃和管理;合理布局實行定點開采,定點淡化;大幅度的提高砂場準入門檻,嚴格控制淡化砂場數量,將絕大多數的小砂場轉變為經銷商以保證質量;加大處罰力度,建立企業信用管理制度,一經發現企業違規及勒令退出。必要時可將開采與淡化控制在國資手中。這樣一來源頭的砂控制住了,自然就沒有不合格的砂流向市場了。
2.2開發機制砂
在河砂資源日趨緊張,海沙的使用又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開發機制砂無疑也是緩解建筑用砂的一條重要途徑。機制砂是今后混凝土用砂的主要來源之一。以礦山剝離的廢石和選礦產生的尾礦為原料,建立本地砂石生產基地,既可以緩解建設用砂石的供需矛盾,又可以消納采礦工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減少污染,保護生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迫切需要。
(1)大力發展人工砂石制造業,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工業廢棄物、天然原料等加工生產人工砂。目前我國在人工砂石制造加工方面較以往有了很大發展,比如已經有了全套成熟的自動化加工裝備等,一些天然河沙枯竭的地方也有零散的加工,但總體而言還遠遠不夠,需要加快引導扶持,盡快形成一個大的產業。
(2)加大對舊建筑拆除后廢棄混凝土的再加工利用。目前我國對廢棄混凝土的再加工和利用基本還沒有啟動,大量的建筑垃圾被荒廢掉,得不到有效再利用,十分可惜。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盡快出臺鼓勵性政策,同時從相關國家標準、建筑設計、施工等環節進行調整,通過政策引導、扶持,盡快形成產業和市場。
2.3加強在建工程監管,構建混凝土氯離子檢測機制
目前我國雖有規定了混凝土中的氯離子含量,但驗收中并未強制要求檢測。這無疑為偷用不合格海沙留了空子。質監部門應像重視混凝土強度一樣重視混凝土的中氯離子含量,將其列為強制性檢測項目以倒逼混凝土供應商加強材料管理。這樣不僅可以威懾混凝土公司不敢偷用不合格海沙,還能有效防止其它材料將氯離子帶入混凝土中。
比如粉煤灰,外加劑水及石料,以及水泥。在現場的接觸中,筆者已經發現了較嚴重的這些材料中混氯離子現象,比如粉煤灰資源緊缺后,開始出現了填海粉煤灰回用現象,冬天用海水拌混凝土現象(適量的氯離子可增加混凝土早強)建筑廢料加工成石子及機制砂造成氯離子超標,以及水泥中人為加入食鹽,作為早強劑等。
3結束語
海沙的使用和管理事關建筑安全,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但也不要談虎色變,要科學理智的面對海沙,用其之長,避其之短。只要我們科學管理,合理使用,建筑質量還是能得到保證的。當務之急是要加強海沙的基礎研究,提高社會、企業、大眾對海沙危害的認識,普及人們對結構耐久性的知識,提高人們的社會責任感,開展宣傳、學習活動。同時加強行政管理,加大處罰力度,一經發現濫用、偷用不合格海沙的現象,一定要嚴加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