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怡
摘要: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低耗能的居住或經營活動的建筑空間,同時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利用等)中實現充分利用建筑資源(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等)、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也被稱為生態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續建筑。本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及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提出了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
前言
綠色建筑是以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來建造低環境負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適的環境空間,其發展目標是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做到與自然環境親和,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發展綠色建筑經濟,就是以推動綠色建筑為基礎,把綠色建筑擴展到綠色社區、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城市,從而在這過程中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只有以綠色為基礎的新型城市化來取代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化,才能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實現對內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
1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與我國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它涉及自然、社會、環境、經濟、科技、政治等多個方面,是為了實現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既要保證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經濟學家皮爾斯在1990年以經濟學的觀點把“科學發展觀”理解為“當發展能夠保證當代人的福利增加時,也不會使后代的福利減少”,客觀的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意義。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撐產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同時建筑業也是一個能耗消耗極大、環境污染極其明顯的產業。我國人口極多,建筑的開發量也隨著人口的增多而加大。面對巨大的建筑規模和強大的社會需求,我國的能源資源短缺,同時耗損卻極大,建筑耗能已占社會總能耗的30%。因此發展綠色建筑具有時代發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這也是我國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中重要的部分。
2我國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現狀
面對環境問題的壓力,我國建筑行業正在積極探索如何降低建筑的能耗量和建筑對環境的污染,發展綠色建筑受到越來越多建筑行業人士的認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綠色建筑是緩解現如今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起步較晚,尚且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
(1)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不足和缺乏健全的法律體制。目前我國普遍對綠色建筑沒有達到廣泛的共識,許多人尚未將綠色建筑的工作放到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同時,我國現行的法律關于綠色建筑沒有做出明顯的規定,關于建筑的節能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法律體系尚未健全,導致建設各方并不是完全參與到建筑的節能減排。
(2)相關部門的行政管理沒有達到一定的約束行為。管理部門對綠色建筑的行政管理重視不夠,缺乏管理力度。
(3)缺乏對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政策。綠色建筑應用材料和技術花費很高,因此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綠色建筑的發展受到限制。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經濟利益的驅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才會有持久的動力。
(4)缺乏節能減排的經驗和技術交流的平臺。在西方發達國家,綠色建筑取得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能耗的成就,加大與加快與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交流和研究,有利于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
(5)看重技術和設備的堆砌卻缺乏實踐。相對于宣傳上的大張旗鼓,綠色建筑在應用領域方面的實踐發展緩慢。綠色建筑不是高技術新設備的堆砌,而是通過合理通風采光設計達到建筑的節能減排效果。同時綠色建筑項目存在很大的噱頭,有許多建筑打著“綠色建筑”的噱頭獲取利益。
3綠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綠色建筑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應用了環境、能源、經濟、健康、安全發展的集成思想,以節約能源、降低能耗、高效利用資源實現人與建筑、環境的長久發展。
(1)綠色建筑的效果分析可分為內部效果和外部效果。而評價“綠色建筑”的效果主要是外部效果指標。根據工程經濟學的觀點分析,外部效果分析就是對建筑進行國民經濟評價,考察建筑所消耗的社會資源和對社會所產生的價值來評價建筑項目的經濟合理性。評價綠色建筑的外部效果應該從下列幾個方面來分析:
a嚴格限制綠色建筑項目的規模。各地政府爭相上報綠色建筑項目,投資成本和投資消耗較高,機械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低,勞動力水平低,建設項目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b采用高科技、新技術手段來提高綠色建筑項目的科技含量。針對項目有計劃的引進高科技人才和技術,研發新材料、新工藝、新機具,提高綠色建筑的機械化施工水平。
c貫穿執行“綠色建筑”思想,大到城市規劃,小到住宅設計,都要從節能減排的設計思想上留有改建的余地,通過合理的采光通風設計控制建筑對環境的破壞。
d.合理施工,降低施工過程中的消耗,防止過多的消耗各種資源。
(2)外部效果給綠色建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投資商采用了綠色建筑的方案,按照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建造綠色建筑必然會增加初期成本的投入。在我國目前城市房市供大于求的情況下,雖然房價一直居高不下,但是投資商不會輕易加大投資成本從而增加了投資商的風險。而對于消費者來說,節能建筑一般比普通建筑的價格要高,同時節能意識不高,使得綠色建筑的行情一直不容樂觀。同時綠色建筑所帶來的效益有較長的投資回收期和資金的時間使用價值,同時存在對建筑節能改造的投資遠超過節能所帶來的利潤,使投資商在短時期內不能得到較高的利潤,雖然說節約了能源,減少了污染的排放,保護了環境,但對于投資商而言,一般不具有較大的吸引力。這也是綠色建筑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之一。
4提高綠色建筑的外部效果措施
綠色建筑想要在市場經濟的氛圍下取得一定的競爭力,只有不斷挖掘其外部效果的發展優勢,降低外部效果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首先遵循的原則是:盡量降低綠色建筑能源的消耗,并降低其污染排放,做好環境保護;創造良好舒適健康安全的工作生活環境;綠色建筑的質量、功能與節能減排相統一。
提高綠色建筑的外部效果,一方面是增加經濟效益。一棟健康的、具有充足的采光通風的綠色建筑肯定要優于一棟資源消耗大且采光通風差的建筑。因此、綠色建筑一般提供更高的出租率、出售率和高價格,但是政府及其相關機構了解綠色建筑所帶來的長期效益,給投資商帶來更多的補貼減稅或者資金投入,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資金收益。另一方面是通過降低外部成本,這也是其中一個有效措施。
(1)土地成本。土地質量對綠色建筑的影響極大,一塊日照良好、自然通風能力和周圍空氣質量良好的地段,將環境帶來的投資風險降到了最低,提高了建造高質量綠色建筑的幾率,對于投資商來說,地塊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
(2)建造成本。可通過一定的減少機械生產的投入、建設規模和照明設備的降低,在一定的基礎上降低了資金的投入。
(3)運營成本。綠色建筑的運營成本大大低于一般建筑,這也是綠色建筑的優勢所在。不僅對環境有所貢獻,在后期的運營使用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用水量和用電量、維護和維修成本等等都會減少。綠色建筑后期的經濟效益是—個長久的過程,建筑壽命也因此更長。還有,綠色建筑的發展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推廣作用,政府的相關部門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上的鼓勵和支持,給綠色建筑以正面的激勵。
5結束語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但是建筑業也是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產業,對環境資源的破壞也是極其巨大的,是典型的立足于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的產業,對環境產生極大的沖擊。隨著建筑業“綠色建筑”的轉型,現目前建筑經濟面臨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在分析走向綠色的決策時,業主考慮的不僅僅是內部效果,而應該是建筑投資的總體回報,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種預期凈現值或者資產使用期的內部回報率,綠色建筑對投資者來說是一種經濟責任,更是一種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