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給排水管道作為給排水系統中的核心組成部分,關系到整個市政工程安全、穩定的運行.因此給排水管道施工時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施工,并嚴格按照各項設計規范要求講行以確保系統正常穩定運行.減少質量問題。
關鍵詞:給排水;管道施工;管道基礎
1市政給排水工程管道基礎開槽施工
1.1混凝土基礎施工技術控制
平基與管座的模板,可一次或兩次支設,每次支設高度宜略高于混凝土的澆筑高度;平基、管座的混凝土設計無要求時,宜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C15的低坍落度混凝土;管座與平基分層澆筑時,應先將平基鑿毛沖洗干凈,并將平基與管體相接觸的腋角部位,用同強度等級的水泥砂漿填滿、搗實后,再澆筑混凝土,使管體與管座混凝土結合嚴密;管座與平基采用墊塊法一次澆筑時,必須先從一側灌注混凝土,對側的混凝土高過管底與灌注側混凝土高度相同時,兩側再同時澆筑,并保持兩側混凝土高度一致;管道基礎應按設計要求留變形縫,變形縫的位置應與柔性接口相一致;管道平基與井室基礎宜同時澆筑;跌落水井上游接近井基礎的一段應砌磚加固,并將平基混凝土澆至井基礎邊緣;混凝土澆筑中應防止離析;澆筑后應進行養護,強度低于1.2MPa時不得承受荷載。
1.2砂石基礎施工技術控制
鋪設前應先對槽底進行檢查,槽底高程及槽寬須符合設計要求,且不應有積水和軟泥;柔性管道的基礎結構設計無要求時,宜鋪設厚度不小于100mm的中粗砂墊層;軟土地基宜鋪墊一層厚度不小于150mm的砂礫或5~40mm粒徑碎石,其表面再鋪厚度不小于50mm的中、粗砂墊層;柔性接口的剛性管道的基礎結構,設計無要求時一般土質地段可鋪設砂墊層,亦可鋪設25mm以下粒徑碎石,表面再鋪20mm厚的砂墊層,墊層總厚度應符合規范的規定;管道有效支承角范圍必須用中、粗砂填充插搗密實,與管底緊密接觸,不得用其他材料填充。
2市政給排水工程管道基礎的組成
管道基礎主要是由地基、基礎和管座三部分組成。
2.1地基
地基是承受包括基礎在內的整個建筑物或構筑物的自重以及附加在建筑物和構筑物上的荷載的與基礎相接觸的那部分土層。因此管道可直接鋪設在這種未被擾動過的豎實原狀土層上。只是在給水排水工程施工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軟弱土層,因此必須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常用的加固方法有換土法長樁處理、砂樁處理等。
(1)長樁處理:長樁處理適用于槽底地基土擾動深度大于2m的情況下。
(2)換土法:換土法適用于較淺的地基處理地段,一般用于地基持力層擾動深度小于0.8m的情況。
(3)砂樁處理:砂樁處理主要適用于擾動深度為2m以內的情況。
2.2基礎
基礎是指管子與地基間經人工處理過的或專門建造的設施,其作用是將管道較為集中的載荷均勻分布,以減少對地基單位面積的壓力。
2.3管座
管座是管子下側與基礎之間的部分,設置管座的目的在于它使管子與基礎連成一個整體,以減少對地基的壓力和對管子的反作用力。管座包角的中心角愈大,基礎所受的單位面積的壓力和地基對管子的單位面積的反作用力愈小。管座的中心包角一般采用135~;當遇到管徑大、埋設深或土質差等特殊情況,經設計部門或建設單位同意,也可采用180°。
3市政給排水工程管道基礎施工技術要求
為保證給水排水管道能安全正常運行,除管道工藝本身設計施工應正確外,還要求管道的地基和基礎要有足夠的承受載荷的能力和可靠的穩定性,否則給排水管道可能產生不均勻沉陷,造成管道錯口、斷裂、滲漏等現象,導致對附近地下水的污染,甚至影響附近建筑物的基礎。在鋪筑管道基礎墊層前,應認真復核基礎底的土基標高、寬度和平整度,鏟除槽底的淤泥、雜物和積水,并于當天查驗整改完畢。如地基不穩定或有流砂現象等,應采取措施加固后才能鋪筑碎石墊層。應根據規定的寬度和厚度攤鋪平整拍實,攤鋪完畢后,應盡快澆筑混凝土基礎。槽深超過2m,基礎澆筑時,必須采用串筒或滑槽來傾倒混凝土,以防混凝土發生離析現象。倒卸澆筑材料時,不得碰撞支撐結構物。車輛卸料時,應在溝槽邊緣設置車輪限位木,防止翻車墜落傷人。
3.1溝槽檢查
下管前應對溝槽進行檢查,并做必要的處理,檢查其開挖深度、斷面尺寸、邊坡、平面位置和槽底標高等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槽底是否有雜物;有雜物應清理干凈,槽底如有不潔之物,應清除干凈并做地基處理,必要時須消毒;設置管道基礎的溝槽,應檢查基礎的寬度、頂面標高和兩側工作寬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此外,如果地基、基礎已被擾動,應進行加固處理。冬季施工時,管道不得鋪設在凍土上。如槽邊下管一側堆土過高、過陡時,應根據下管的需要進行整理,使之符合安全施工要求。如在混凝土基礎上下管時,則混凝土的強度應達到5.0MPa;石方段管溝,松軟墊層厚度不得低于300mm,溝底應平坦無石塊。
3.2下管
下管也就是將管道從溝槽上下到溝槽內的過程。下管方法分為人工下管和機械下管兩類。應根據管材種類、單節重量和長度以及施工現場情況選用。在混凝土基礎上安裝管道時,混凝土強度必須達到設計強度的50%方可下管。
3.2.1人工下管法
人工下管一般適用于管徑較小,管重較輕的管道,如陶土管、塑料管、直徑400以下的鑄鐵管、直徑600mm以下鋼筋混凝土管等,以及施工現場狹窄,不便于機械操作,工程量小,或機械供應有困難的條件下。
(1)壓繩下管法:是一種最常用的人工下管方法,適用于管徑為400~800mm的中小型管子,方法較為靈活且經濟實用。鑄鐵管、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由于管長4-6m,通常情況下也采用壓繩下管法。下管時,可在管子的兩端各套一根大繩,把管子下面的半段繩用腳踩住,上半段用手拉住,兩組大繩用力一致,將管子徐徐下人溝槽,直至將管節放至溝槽底部。為了節省人力,保證安全,有時也在槽邊打人兩根撬棍,利用大繩和撬棍的摩擦力,幫助下管。
(2)貫繩下管法:貫繩下管法適用于管徑小于300mm,管節長度不超過hn的混凝土管。用一端帶有鐵鉤的粗繩鉤住管道一端,繩子的另一端從管道內部穿過后由人工徐徐放松直至將管道放人槽底。
(3)立管溜管法:立管溜管法是利用大繩及繩鉤由管內鉤住管端,人拉緊大繩的一端,管子立向順槽邊溜下的下管方法。其中,直徑為150-200mm的混凝土管可用繩鉤住管端直接順槽邊吊下;直徑為400~600mm的混凝土管及鋼筋混凝土管,可用繩鉤住管端,沿靠于槽幫的杉木溜下,保護管子不受磕碰。
(4)吊鏈下管法:吊鏈下管法適用于較大直徑的管道集中下管。在溝槽上搭設三腳架或四腳架等塔架,在塔架上安設吊鏈,在溝槽上鋪方木,將管道滾運至方木上。用吊鏈將管道吊起,然后撤走所鋪方木,操作吊鏈使管道徐徐放入槽底就位。
3.2.2機械下管法
機械下管法適用于管徑大、溝槽深、工程量大且便于機械操作的地段。機械下管速度快、安全,而且可以減輕工作的勞動強度。機械下管一般采用汽車式起重機、下管機或其他起重機械。按行走裝置的不同,分為履帶式起重機、輪胎式起重機和汽車式起重機。下管時,機械沿溝槽移動,晟好是單側推土,另一側作為下管機械的工作面。起重機距槽邊至少應有1m以上的安全距離,以免槽壁坍塌。行走道路應平坦、暢通。當溝槽必須兩側堆土時,應將某一側堆土與槽邊的距離加大,以便起重機行走。
3.3穩管
穩管是將管道按設計的高程和平面位置穩定在地基或基礎上。壓力流管道對高程和平面位置的要求精度可低些,一般由上游向下游進行穩管;重力流管道的高程和平面位置應嚴格符合設計要求,一般由下游向上游進行穩管。管道應穩貼地安放在管溝中,管下不得有懸空現象,以防管道承受附加應力,這就需要加大對管道位置的控制,管道位置控制對保證管道功能的正常發揮以及設計要求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管道位置控制,不僅包括管道軸線位置控制和管道高程控制,還應包括管道承插接口的排列方向、間隙以及管道的轉角,重力流管道的水力要素與管道鋪設的坡度更有直接的關系,穩管通常包括對中和高程控制兩個環節。
3.4管道接口
管道接口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不透水性,能抵抗污水和地下水的侵蝕,并富有一定的彈性。按管道接口彈性大小的不同,剛性接口形式主要有水泥砂漿抹帶接口、鋼絲網水泥砂漿抹帶接口兩種:
(1)水泥砂漿抹帶接口。水泥砂漿抹帶接口適用于地基土質較好的取水管道。其制作方法是先將管口鑿毛,除去灰粉,露出粗骨料,并用水泅濕;再用砂漿填入管縫并壓實,使表面略低于管外皮,接著刷一道水泥素漿,寬8~15Cm;然后用抹子抹第一層管箍,只壓實,不壓光。操作時可摻少許防水材料,以提高管道的抗滲能力。
(2)鋼絲網水泥砂漿抹帶接口。鋼絲網水泥砂漿抹帶接口是剛性接口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斷面常為矩形或梯形,厚度為25mm,鋼絲網常用20號。其制作方法是先將管口外皮表面鑿毛,除去碴粉露出粗骨粒,并用水泅濕,再用砂漿填滿管縫并壓實,在管口再刷一道寬為25mm水泥漿。
4結束語
開槽埋管施工屬于明施,城市雨、污水管道承擔著城市排水的重要任務,其建設和維護標志著一個城市的文明化程度。城市雨、污水管道對于城市規劃建設十分重要。因此,其施工質量及技術控制措施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