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杰
當今教育已從“知識核心時代”逐漸走向“核心素養時代”,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已悄然拉開帷幕。小學階段是人的核心素養發展的“種子期”,哪些可以作為核心素養的“種子”?這些種子如何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呢?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找準認知起點,把握思維基礎
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前,必須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尊重它并據此展開教學。即弄清楚學生學習新知識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習的支撐點在哪兒?這些知識、經驗等對學習新知識會產生哪些影響?
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之前,我根據課前調查及課堂觀察,發現班級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在課外補課班或通過課前預習,已經知道了3的倍數的特點,甚至有的學生能準確地說出數學結論。如果不了解學情,狹隘地進行探究活動設計,恐怕很多學生容易在課堂上喪失探究的興趣,也不會主動思考3的倍數有怎樣的特征?為什么會具有這樣的特征?相反,會出現急于求成,說出數學結論的現象。因此,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思維。
二、創設矛盾沖突,激發思維活力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思維的“憤”“悱”狀態,源于疑問的交叉點,而認知沖突就是產生疑問交叉點的根源。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沖突會激起人的好奇心,較好地激發求知欲和內在的學習動機。”數學課堂需要矛盾沖突。有了矛盾沖突,才能對人腦形成一種刺激,激活學生的思維,優化學生的理性思維品質,升華認知,促進數學知識的主動建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三、強化語言表達,發展思維推理
恩格斯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語言表達。
1.順逆轉換法
順逆轉換法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種方法。如,在解決問題這一類問題的教學中,就可以借助此法,讓學生進行順向思考和逆向思考來分析和理解數量關系,從而建構數學模型。例如解答“男生有15人,女生是男生的2倍,男生比女生少幾人?”既可以從條件到問題逐步分析思考,也可以從問題到條件說清思路,還可以在表達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的順逆轉換,理清數量間的關系后再列出算式“15×2-15”。有時候,學生分析有困難,思路不夠清晰時,可讓學生看算式再進行第二次“順逆轉換”,即先從第一步分析說到第二步,再從第二步說到第一步。就在這樣順逆轉換之間,學生思路漸漸明晰,悄然地發展了邏輯推理能力。
2.聯想推理法
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是深化學生認識、拓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當教師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為學生創設了易于聯想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學生才能夠提出“聯想”性問題。小學數學中許多知識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加法和減法、乘法和除法、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速度、時間與路程等,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而以“關系”為切入點,合理創設易于聯想的情境,不僅能夠豐富知識的內涵,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四、建構數學模型,提升思維廣度
模型思想是一種數學的基本思想。《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史寧中教授在《數學思想概論》中提出這樣的觀點:“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思想在本質上有三個:抽象、推理、模型……通過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數學的概念和運算法則,通過推理得到數學的發展,然后通過模型建立數學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模型思想在小學數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它是提升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如“分數除法應用題”“速度、時間與路程三量之間的關系”“雞兔同籠”“烙餅問題”“植樹問題”等。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親歷將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用模型的思想解決數學問題,將生活問題數學化,通過聯想、推理、化歸等多種思維方法,探究出解決一類問題及衍生出來的問題的數學模型,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發展數學思維,提升核心素養,任重道遠,教學中需要我們將目光放在宏觀的數學世界中,放在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播撒思維的種子,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讓每一顆核心素養的種子,都能深深根植于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參看文獻:
[1]劉剛.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2).
[2]曾淑英.基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