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
摘 要:初中體育教學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學習壓力,實現身體素養的有效提升。本文重點分析了創新初中體育教學的意義,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具體的創新思路和設想。
關鍵詞:初中;體育;創新;教育
初中生在長期的生活、學習環境下的身體狀態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他們面對中跑、跳、擲等項目有著不同的適應性。有人可能對這種體育項目相對擅長,有人可能對那種體育項目相對擅長,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教學對象,因材施教,構建符合學生特征的體育教學課堂。創新教學理念就是符合初中體育教學的需求,筆者將這種教學理念融入初中體育教學之中,實現教學模塊的優化重組。
一、創新初中體育教學的意義
1.轉變學生對待體育教學的態度
學生隨著年級的增加,體育項目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實現體育訓練效果的提升重點在于教師需要構建創新性的教學設計,在形式上得到學生的認可,在內容上得到學生的肯定,在數量上既滿足學生對動作要領固定的需要,有不超出學生的承受范圍。這種創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轉變學生對待體育練習的態度[1]。
2.體現優化學生身體素養的特征
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體育項目的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訓練量過多將使得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負擔加重,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教師進一步實現創新教學設計,有利于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體現因材施教的特點。
二、創新體育教學的具體措施
1.多與學生交流體育訓練心得
學生在體育不同項目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1]。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可能對一些項目不是很感興趣,造成最終的這些項目能力出現不同。要想實現體育教學的分層特征,教師首先需要掌握班級學生對待不同體育項目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多角度了解學生訓練能力。例如,教師利用課間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對相關體育項目存在哪些疑慮,心理障礙,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上的教學互動,了解學生對待相關體育項目的學習態度,分析他們項目接受能力。這樣才能有效針對性的布置與其訓練能力相符的內容。讓學生有選擇的進行不同項目的練習[2]。
2.完成方式的層次性設計
針對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教師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完成相關的動作要領,實現因材施教的要求。例如:在長跑項目中,很多學生都存在意識力不足的問題,但還有一些學生有著一定的毅力,可以幫助他們完成長跑項目。因此教師需要針對這一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針對那些意識力不足的學生,教師需要進一步進行跟跑,邊跑邊鼓勵他們堅持下來,這種鼓勵性的教學方式可以實現學生在長跑訓練中不斷堅持下來,最終完成相關的項目任務。針對那些意志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進一步加大他們的訓練量,幫助他們進一步磨練自己的意志,從而實現他們對在長跑上的優勢和能力。
3.構建體育練習的新鮮感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可以體會到老一輩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教師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實施發散思維,對這種事跡進行發散聯想,啟發學生從思考在和平年代如何踐行愛國主義精神。武術教學有很多我國古代的禮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優化相關武術的教學內容,實現學生對武術禮儀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有效構建他們尊師重道的禮儀思想。例如:抱拳禮是習武之人的見面禮。左手為掌,右手為拳,兩手經體操在胸前合抱,左掌心貼在右拳面上,目視受禮著[2]。我們在進行五步拳的教學之前,需要教學生這種抱拳禮,讓學生體會一下,同時教師可以將抱拳禮的由來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抱拳禮,古人為什么要在切磋武藝之前進行抱拳禮,這樣的教學內容優化重組可以實現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入,實現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理解了抱拳禮的意義,同時也優化學生的禮儀思想。再例如在五步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成龍,李連杰,李小龍等武打明星引導整節體育課程的開始,從而提升學生對這一節體育課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分組練習的過程中,將不同組別的學生命名為少林派,華山派、武當派,峨眉派,使得學生對對相關武術動作的練習充分興趣,同時教師可以進一步介紹這些武術門派,凝練這些具有一定武術造詣門派的共同特點——勤奮苦練,這也就進一步融入了學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優化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4.構建過程化的評價方式
過程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有效構建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過程評價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教師需要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換句話說,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基本素養的前提下,進一步構建不同學生的評價方式。針對那些身體肥胖的學生,教師需要在可能的條件下,降低評價標準。針對那些身體素質較高的學生,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對他們的要求。這樣可以有針對性的激發學生對田徑項目的訓練主動性。學生只有在能力可以達到目標的時候,才能努力訓練,最終實現目標。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教師選擇不同的評價目標,可以有效調動他們參與訓練的意識。
三、結語
初中生在體育項目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需要分清不同學生的能力,創新教學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有效性,使得不同能力學生之間的互助,從而構建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璐.健美操在中小學體育課中的優勢探究[A].Proceedings?of?2012? 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Sports?Education(ESE?2012?V6),2012,04:123-124.
[2]翁牛特旗“民族地區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效性實驗研究”課題組,王為民,等.民族地區中小學生中華美德教育實效性實驗研究總報告[A].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成果選集,2011,01:123-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