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民
摘 要:隨著近些年來,我國霧霾在區域性發展的嚴重性。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的質量與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QA/QC)措施息息相關,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的順利開展和工作人員的素質、管理機制的完善程度、監測儀器設備的性能等有直接的關系,只有將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始終貫穿于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的全過程,才能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代表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才能為環境管理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支撐和科學決策。
關鍵詞: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保證;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X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9-0004-01
1 前言
質量保證是環境空氣自動監測中致力于提供質量要求會得到滿足的信任,質量控制是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所采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環境空氣自動監測中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QA/QC)均是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而言,它是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的生命線,沒有好的QA/QC制度和措施,就不能產生高質量的監測數據。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保證工作,主要包括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保證規程和制度的制定和落實,自動監測系統一級標準的送檢和對工作標準的傳遞;自動監測各子站監測數據準確度審核;新監測方法的比對實驗和方法驗證;質保人員的組織培訓等。
2 量值溯源
為確保監測數據準確可靠,必須保證全部測量設備均可查詢到其最終的來源。量值溯源是利用單條有明確規定不確定度的連續對比鏈,以促使有關的測量結果亦或是標準值可以和參考規定標準建立起互為聯系的特點。要想能夠實現對測量值的追根溯源,最為核心的手段方式即為校準及驗證。對于測量值溯源的一致性是國際之間互相認可測量值的先決因素,是保障測量結果精準、合格絕對核心。在開展測量值的源頭追溯工作時,需依據有關國家計量檢定標準及方法來進行操作。對于測量值的傳遞工作則是利用計量檢定亦或是校對,促使國家計量基準的復現計量單位值能夠依次傳遞至各下級單位,并最終達到計量器具所開展的一項工作內容[1]。
3 標準傳遞
3.1 儀器設備的傳遞
針對各項傳遞設備應確保每一年度應送檢至國家相關的質量檢驗與標準傳遞部門≥1次。針對標準氣象傳感設備同樣應每一年度要送檢到相關的國家質量檢驗與標準傳遞部門≥1次。針對采用工作標準的質量流量計、氣壓表、壓力計等相關儀器設備需由通過國家管理部門所傳遞過的標準每年最少進行2次的間接傳遞。此外,針對現場儀器設備所采用的溫度顯示和控制設備、氣壓監測與壓力監測設備、流量顯示及控制設備等,每間隔半年需采用工作標準采取標定處理。針對應用在傳遞標準中的臭氧發生器應當每間隔2年時間便要送檢相關的環境保護部門或權威組織所認可的標準傳遞單位采取質量檢驗與標準傳遞。
3.2 標準物質的傳遞
在標準物質的傳遞過程中其中重點就涵括了零氣發生器、滲透管與標準鋼瓶氣傳遞。針對這一方面所出現的警報情況,在進行了相應的維修及零部件更換后必須要進行一定標定檢測。需針對零氣發生器所出現的溫度控制及壓力正常與否采取必要的檢查控制,氣路有無泄漏等情況也需予以明確核查。如若出現在發生器當中的空氣壓縮設備不具備自動濾水裝置,便需依據情況將空氣壓縮機儲氣瓶之中的積水及時予以清除。若采用變色干燥劑,則需要就干燥劑的顏色予以密切觀察,并依據現有的經驗來決定是否對其進行更換處理。
4 監測儀器的校準
4.1 顆粒物監測儀的校準
環境空氣自動監測中的顆粒物監測儀主要為PM10監測儀和PM2.5監測儀。PM10監測儀主要測定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10μm的顆粒物,即可吸入顆粒物。PM2.5監測儀主要測定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μm的顆粒物,即細顆粒物。測定的時候,都是在站房的實際溫度下進行的,測定出來的顆粒物濃度最后還要轉換成標準狀態(溫度為273K,壓力為101.325kPa)下的濃度才是我們實際需要的濃度,這樣的濃度也才具有可比性[2]。
4.2 氣態污染物監測儀的校準
環境空氣自動監測中的氣態污染物監測儀主要為SO2監測儀、NO2監測儀、CO監測儀和O3監測儀。由于運行的監測儀器有一個隨時間而產生漂移的趨勢,因此,必須定期對監測儀器進行校準,校準的目的不僅在于及時修正運行監測儀器的漂移,使正在運行的監測儀器的測量響應值與實際污染物濃度盡可能保持一致,而且還有助于發現他們在日常運行過程中并不明顯的某些缺陷,判斷出現故障的原因并及時排除故障,從而確保監測儀器始終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
5 結語
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霧霾天氣,都被全國范圍內建立的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準確預警,這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極大的參考,而準確的空氣質量預警又是建立在準確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基礎上的。只有掌握這些基本內容,才能更好地使用、維護好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儀器,才能更好地為環境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張佳音,李揚揚,蒙瑞麗,等.空氣自動監測質量控制研究與探討[J].地下水,2015(2):179-180.
[2]張佳音,李揚揚,蒙瑞麗,等.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控制研究與探討[J].環境與發展,2014(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