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莆田市迎賓大道沿線橋梁綠化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存在花量少、綠化效果不明顯等突出問題。結合實地情況,通過采用新型花箱擺放方式、保濕花箱、自動滴灌系統及輕型基質土等技術措施,在短期內實現提升全市立體綠化水平,彰顯莆田城市綠化特色。
關鍵詞:迎賓大道; 橋梁綠化; 改造; 莆田市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2-0085-04
收稿日期:2017-01-16
修回日期:2017-02-17
Abstract: The present status of bridge greening on Yingbin Avenue in Putian city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study. Scarcity of flowers and poor greening effect ar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bridge greening.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measures such as a new-style flower box arrangement, moisturizing flower boxes, a automatic drip irrigation system and light cultivation medium are applied in this proje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itys greening effect and highlight the greening characteristic of Putian city in a short period.
Key words: Yingbin Avenue; Bridge green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Putian city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中橋梁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如何提升城市橋梁的綠化生態功能和美化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十年來,橋梁綠化已成為橋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立體綠化建設將單一的橋梁景觀呈現景觀多元化,既能顯著提高城市的綠量,有效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和大氣污染,又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1-2]。
莆田市迎賓大道作為城市縱向主干路網系統道路,是出入主城區的重要門戶景觀大道,沿線橋梁眾多,有全市第一座地標性立交橋—迎賓大道立交橋,亦有采用全國首創的獨塔單索自瞄式懸索的標志性建筑的木蘭溪大橋。本文結合迎賓大道沿線橋梁立體綠化改造實踐,闡述了相關綠化改造的技術措施在提升道路生態功能和美化功能方面的優勢,使橋梁綠化呈現四季變化的動態景象,以期為其他城市橋梁綠化改造提供參考。
1橋梁綠化概況
莆田市中心城區已建成立交橋、人行天橋、跨線橋等近80座,橋體大部分采用鋼箱梁結構,護欄采用全鋼管或混凝土防撞墻兩種形式,橋面通常設計為2~3個雙向車道。經過調查發現,截至2016年年底僅有6座橋梁完成立體綠化建設,綠化率不足10%,種植品種以簕杜鵑Bougainvillea sp.、軟枝黃蟬Allamanda cathartica、草花為主,橋梁綠化覆蓋面不廣,花量少,綠化效果不明顯。
2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花箱擺放方式限制
目前,已建成的橋梁綠化中,種植苗木的花箱主要有兩種擺放方式:1)直接擺放在護欄內側或外側的橋面上;2)以套盆形式懸掛于防撞墻外側。然而,這兩種擺放方式都不易呈現綠化效果。直接擺放于橋面的方式受交通管制,與行車有視距差,無法達到緩解行車疲勞的預期設計初衷;以套盆形式懸掛于防撞墻外側的花箱被防撞護欄遮擋也無法呈現良好的綠化效果,且對橋體有向外的拉力。可見,這兩種花箱放置方式受橋梁承重力及橋面寬度等諸多因素影響大,所以往往只能采用小型花箱,但小型花箱土容量小,保水和維持養分的能力相應減弱[2],導致植株長勢普遍較差,加上花箱擺放位置間距較大,受修剪不當等粗放管養技術影響,長年以來植株冠幅難以生長開并連接成片,導致綠化效果差(圖1)。
2.2粗放型管養模式限制
橋梁一般跨度大,離地高,周邊較為開闊,所以光照強,空氣流動快,晝夜溫差大,植株的蒸騰作用加劇。同時,橋梁綠化植物受光污染和尾氣污染危害較為嚴重,植株的抗病害能力因此也大大削弱[1]。特殊的擺放位置決定了生長在橋梁上的植物更需要精細化管養,而目前莆田市園林綠化多以市場化招標形式來確定管養單位,由于管養單位對立體綠化工程施工、養護管理方面的實踐較少,缺乏合理科學的養護技術,管養模式比較粗放,同時,受橋梁市政給排水管道未配套鋪設等先天條件制約,立體綠化還是采用傳統的水車澆灌模式,灌灑過快不但無法供給苗木正常水分還極易將土壤沖灑落地,出現滴、灑、漏的現象,易造成橋梁鋼構件銹化,橋面雜草叢生,降低橋梁的美觀和性能;采用漫灌模式又會長時間占用車道,引起交通堵塞,無形增加交通壓力及養護危險性,所以采用傳統水車澆灌模式無法滿足橋梁立體綠化持續良好的景觀效果[3]。
3改造提升措施
3.1新型花箱擺放方式
早期的橋梁設計受經濟指標限制,對橋梁綠化考慮甚少。普遍存在設計荷載亢余度不高、綠化位不足、給水缺失、排水不暢等問題,惟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實現橋梁的綠化改造提升[4-5]。橋梁綠化改造提升的最終目標就是在確保大橋結構安全的前提下,盡快形成花帶景觀,因此必須加大花箱擺放密度、抬高擺放高度。
3.1.1懸掛式花箱支架的改造
以迎賓大道立交橋為例,對采用懸掛式擺放的花箱進行抬高加密處理,采用石材鋼掛件相同材料制作的鋼支架將原有防撞墻外側花箱抬高至防撞墻上。該支架系統主要由一個“ ”形石材鋼掛件、一個“┌”形石材鋼掛件及一塊三角鋼板組合而成。其主要特點:一是剛性大,承載力強,“ ”形石材鋼掛件有效改變了防撞墻的受力方向,變拉力為壓力。“ ”形構造也使鋼支架的固定相對于鋼筋錨栓透墻方式變得簡單而有效,對防撞墻護欄的破壞也是最低的。二是整體結構輕,由于全部采用扁鋼材料,結構重量大大減輕,僅有22 kg/m。三是結構合理,可實現工廠化生產,現場安裝工藝也十分簡單便捷(圖2)。
3.1.2直接擺放式花箱支架的改造
以木蘭溪大橋為例,對采用直接擺放式花箱同樣進行抬高加密處理,該橋梁護欄設計為全鋼管結構。為不影響原有橋體鋼管結構,避免焊接或螺栓連接對大橋原有鋼管護欄的破壞,在改造提升設計上采用了種植箱鋼支架系統(圖3),該鋼支架組成主要由上半部分兩副50 mm×5 mm扁鋼一次折彎成型的掛鉤緊密掛搭在護欄鋼管上,下半部分由兩副50 mm×5 mm扁鋼折彎、焊接而成的“日”字型支架形成對種植箱掛鉤的支撐。上下兩部分通過焊接連接,安裝于箱底的扁鋼墊片與上半部分的掛鉤通過¢6 mm×45 mm自攻螺絲夾緊的設計方式,避免了種植箱發生位移,抬高了花箱的高度,有利于植株加密連接成片,提升行車綠視效果。
3.2保濕花箱
同時,替換原有規格400 mm×270 mm×250 mm花箱采用規格780 mm×380 mm×340 mm的聚丙烯保濕花箱,該型花箱底部帶有深5 cm的蓄水槽,目的在于通過花盆底部5 cm的空間來保留更多的水分,確保植株在缺水情況下,可以通過土壤毛細管滲透作用向上傳輸,防止植株因未及時澆灌萎蔫,以及土壤水分過多引起的根系腐爛[1]。
3.3管養模式提升
3.3.1自動滴灌系統
原有的橋梁綠化采用水車澆灌,養護效果差,且影響交通,通過改造增設橋梁市政給排水管道,引用自動滴灌系統[5-7],采用球閥和時控直流電磁閥控制澆水量和時間,利用1/4滴箭頭把水分均勻輸送到橋梁花箱中,使土壤處于保濕狀態,既省水又省力,較傳統水車澆灌水量節省近2/3。滴灌中的多余水分經原有外掛花箱排水口分段匯集排入市政排水管中,有效減少橋梁綠化滴、灑、漏的問題(圖4~5)。
3.3.2輕型基質土
在土壤改良方面,采用天橋綠化專用輕型基質土替換原有透氣性差易板結的黃壤土,每立方飽和含水重量較原有使用的黃壤土減少了近2/3,有效減輕對橋梁承重荷載,同時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及保水力,改善植株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
4結語
已改造提升的橋梁立體綠化項目引用了自動滴灌系統,輕型基質土等先進技術措施,在管養過程中驗證了該技術措施適宜本地區橋梁綠化植物生長,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圖6~7),顯著提升了城區的立體綠化水平。
致謝:感謝莆田市園林科學研究中心何育丹、鄭志萍及海都報馬俊杰給予的數據收集及圖片處理工作方面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魏道軍.廈門城市人行天橋垂直綠化探討[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0,39(2):55-59.
[2]劉興躍,邱毅敏,余銘杰,等.廣州市橋梁綠化技術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東園林,2013,35(3):12-15.
[3]周先武.廣州市區道路橋體懸掛綠化施工與養護[J].廣東園林,2006,28(3):18-20.
[4]劉穎,徐俊.城市橋梁綠化設計的探討[J].中國市政工程,2014(5):26-27.
[5]馬智珊.橋梁綠化及配套設施設計[J].市政設施管理,2014(1):42-43.
[6]郭沛楷,余銘杰,陸毅妍.立交橋綠化給排水工程存在問題與技改探究[J].花卉,2016(18):18-19.
[7]俞瑜.淺談立交橋上綠化自動灌溉系統施工技術[J].廣州建筑,2013,41(1):41-44.
作者簡介:
史梅娟/1982年生/女/福建莆田人/園林工程師/從事園林綠化管理及園林植物應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