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請來對話嘉賓,分享美國別墅設計師如何與使用者建立有效溝通,保障設計項目的服務性和成功。李昊洋(1989年出生,祖籍廣東),現為加州Bernard Trainor Associates的景觀設計師。曾就讀于華南農業大學,2013-2015年留學美國,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景觀設計碩士學位,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員。求學階段曾獲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伊利諾伊州年度設計榮譽獎(IL- ASLA Student Honor Award),園冶杯國際風景園林競賽論文榮譽獎。設計關注點主要為別墅景觀設計。代表作品:加洲納帕谷(Napa valley)的葡萄酒莊園,波托拉谷(Portola valley)的羅伯茲住宅,蓋瑟維爾(Geyserville)的赫爾農場住宅等。
問:從華南農業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到美國灣區工作的別墅景觀設計師,是一段怎樣的經歷?
李昊洋:很榮幸能夠參與這個對話。我從華農本科畢業后就加入了科美景觀設計公司,遇到很多很優秀的公司和同事。之后在伊利諾伊州香檳分校修讀景觀設計學碩士學位,2015年一畢業就加入了Bernard Trainor Associate(BT+ A)這間專門從事別墅景觀設計的公司。我們公司在美國西海岸的灣區非常著名,專門為花園預算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別墅業主提供服務。我接到BT+ A的邀請時,沒有太多猶豫就決定加入。一方面是認可公司的理念,對公司的設計能力和出品心悅誠服,每一個項目都是將客戶本人的性情和現場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杰作。另一方面是BT+ A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因為公司的項目預算一般非常高,從購地階段起就開始為客戶提供服務,景觀設計的切入時間很多時候比建筑設計還要早得多,為景觀設計師帶來很大的話語權。這些條件都非常吸引我。當然,真正工作了一段時間才逐漸適應這里的工作模式。有別于我過往工作和所了解的一般大公司以設計團隊為單位、分部門的協作模式,BT+ A要求公司每一位設計師去獨立完成設計項目大大小小的每一個環節:視察現場,與業主交流并完成設計,與其它不同專業合作,公司內部對設計的審核,修改和深化,選苗,報批,施工圖繪制,施工現場監理等,通通都要參與。
問:研究生階段有什么印象特別深刻的經歷?這些經歷對你現在的工作有什么樣的幫助?
李昊洋:研究生階段讓我獲益最多的是一個在伊利諾伊州丹維爾市(City of Danville)的河濱設計項目。很榮幸這個項目得到伊利諾伊州景觀設計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llinois Chapter)的認可,為我贏得了年度學生設計榮譽獎(IL- ASLA Student Honor Award)。這個項目令我深刻地體會到一點:要做好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師一定要和使用者建立有效的對話機制。這個機制不僅要包含最終設計產品的對話,更重要的是在設計過程間保持不斷地對話和互動。要令每一位使用者明白,我們在為他們服務,他們的所有愿望和所有需要都會在我們的設計過程中得到考慮和反映。沒有他們的敞開心扉和幫助,設計將是沒有根基的,不僅設計本身無法提升到更高的層面,我們的專業和付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認可。良好的對話機制正好也是我現今從事別墅景觀設計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特別想分享給大家。
問:能否具體介紹一下相關的項目背景?
李昊洋:這個項目是由伊利諾伊州丹維爾市政府的規劃部門(City of Danville: Public Works and Urban Services)牽頭的河濱公共項目,希望通過新河濱景觀的建立以活化正在消亡中的老城區。丹維爾市是一個人口只有33 027人的美國中部小城,位于伊利諾伊州和印第安納州的邊界處。小城的老城區毗鄰一條名叫弗米利恩河的季節性河流(Vermilion River)。歷史上,曾經在該河出現過的鹽水溫泉在1819年吸引來了第一位白人定居者。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小城因為其豐富的煤礦資源得到發展并繁榮起來。但在十九世紀的末期,亦因煤礦資源的消耗殆盡而遇到經濟瓶頸。在該市的煤炭產業倒閉后,丹維爾城從1970年的人口高峰42 570人直至今天人口都在流失。超過半個世紀的人口負增長對于在中國長大的我當然難以想象,但這正是很多美國中部小城市正面臨的迫切現實。該市老城區的現狀就更為棘手了。由于經濟活動的持續削弱,老城中,與主街相鄰的Walnut街和Hazel街兩側的建筑空置率很高(圖1),時常能看到破爛的窗戶和日久失修的建筑大門,夜間的治安也很差。
為了尋找合適的途徑活化老城區,丹維爾市政府委托了我們學校的應用美術學院(College of Fine and applied arts)成立一個橫跨規劃、建筑和景觀的多專業團隊進行綜合性的概念設計,希望為丹維爾活化老城區這個長期性目標提供合理的方案,而我當時是景觀部分其中一個方案組的組長。
問:你提到的對話機制目的是什么?能否具體說明這一機制的內涵?
對話機制在公共項目方面的建立是為了增加公眾參與,聽取公眾意見并把公眾帶到實際的設計過程中,目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增加公眾參與度,完善設計并最終贏得公眾對項目的支持。因為在美國,稅收分為聯邦稅、個稅、州稅和地方稅等不同部分。而地方性公共項目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方稅。要完成一個新的地方性公共項目,政府必須首先提案,并計算下一年因此而需要增加多少地方稅稅收,再由該區居民投票表決。故公眾參與在美國的公共項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受委托的設計機構一般需要選取并建立合適的對話機制提升公眾參與度。
這里必須明確對話機制的實質內涵。建立對話機制,增加公眾參與并不意味著設計完全以居民意見為導向。對話機制的核心目標是讓公眾清晰了解設計機構對項目的整個決策過程。設計機構要大范圍地向公眾收集各種各樣的意見和觀點,并展示在設計過程中,一部分意見是如何被充分地反映到設計中。另一部分意見又是因為何種原因需要作出妥協。而且,收集意見、展示決策過程和設計成果并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隨著項目深入而分階段組織的一系列活動。
當然,選取不同的對話機制會導致不同的居民參與度。假設某地方政府委托設計機構提供不同的方案供居民選擇,這樣的居民參與度是很低的,因為居民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沒有發聲的渠道,也不了解整個決策過程。相比較而言,若設計機構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一系列的公眾參與活動,讓每位居民和各個相關組織提出自己對項目的意見和觀點,公眾參與度就會大為提高,很容易贏得當地居民的支持,讓項目順利進行。
問:你們在設計過程中如何建立這一個對話機制呢,對話機制又如何影響了你們的設計?
設計還沒有開始,市長和政府人員就在政府官網和市里的各個信息傳播點向小鎮居民傳達這個項目的信息,讓所有居民都清楚明白這個項目的目的和必要性,受委托的設計師們要來了,設計過程需要大家的通力協助。而且,早在2015年的夏天,三位規劃專業的研究生同學已經受邀請到丹維爾市的規劃部進行相關工作,并了解政府項目的工作流程。
故項目一開始,規劃專業的同學已經為我們做好了一整套關于丹維爾城各方面的數據分析。在教授Amita Sinha (1989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現為伊利諾伊香檳分校景觀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景觀)的建議下,我們設計團隊開始了與公眾第一階段的對話,目的是希望了解丹維爾居民對河濱區域乃至城市整體的認知情況。當時我和幾位同學采取凱文林奇的城市地圖研究方式,到老城區采訪居民,讓居民畫出自己腦海中的城市地圖。由于政府的項目信息發布及時充分,我們非常順利地采訪到十多位有代表性的居民(圖2)。通過研究和對比各份受訪者所繪畫的城市地圖,包括城市景物印象的強烈與否,路徑長短與否,和針對各種所繪信息的正確性去探討市民腦里面真實的城市映像(圖3)。
經過分析我們總結到,居民對河流南面的城市印象一點也不強烈。結合歷史,弗米利恩河雖然在早期養育了丹維爾城,卻又因為河流水位的季節性變化明顯,缺乏過河的通道而阻礙了城市向河流南岸發展,令其城市化不停向北。北面的居民離老城區越來越遠,自然就會自建新的社區中心,導致經濟活動向北移,最終令老城區出現城市空洞化的現狀。如果設計能夠合理利用河岸邊的自然環境,建立有吸引力的景觀帶和活動場所,并提供過河通道,將能重新把人流導向老城區,加強經濟活躍度。由于市政府在河流兩側擁有大片土地,修復河岸景觀一方面能帶來地價提升以持續支撐項目支出,另一方面,新建的過河通道能為河南岸的景觀和未來居住區發展帶來新機遇。
第二階段的對話是和城市的居民代表、各行業的代表,以及感興趣的居民進行的設計討論會。在會議中大家暢所欲言,我們在聆聽的過程中,現場把大的景觀概念勾勒出來作出討論,盡我們所能把各行業的意見充分考慮并糅合到一起。我們也向各參與者闡述了我們對于城市映像的研究結果,建立河濱景觀,過河通道以及未來河流南岸發展的重要性(圖4)。
需要著重提出的是,除了通過活動與居民對話,我們還觀察項目在網上的輿論導向(圖5)。要營造一個積極正面的輿論環境,設計師需要盡可能快和全面地把設計想法和決策過程及時地傳達開來。雖然無論如何努力,網絡上總會有反對的聲音,但這也正是完善的對話機制建立后能夠為設計師帶來的寶貴反饋。通過對話,對項目的誤解也能得到消除。
然后是當設計雛形初現的時候與委托方丹維爾市政府進行溝通。市長和相關的政府成員來到設計室,聽取了我們在收集了各方意見后所作的設計概念并發表他們的見解(圖6)。在綜合各市政單位的意見下,我們設計團隊再有根據地進行設計調整。
在概念設計經調整成型后,我們開始組織第三階段的對話。設計團隊和市政府通過網絡邀請每一位居民參與一次完整的概念設計的展覽會(圖7)。展覽會中,我們設計團隊向所有居民展示整個概念設計的意圖,解釋概念設計背后的整個決策過程,爭取得到居民的認可,并收集意見為下一步調整作準備。展覽會中,我看到很多之前參加過設計討論會的居民,也重遇很多因為做城市地圖調研而相識、并開始對這個項目產生興趣的朋友。姑莫論每位到場人士是否認可我們的設計方案,但至少無一不感激我們長時期的付出和努力。整個設計團隊所作出的不同設計方案亦在展覽會后上傳到專門為這個項目而設的網站上供大眾閱覽。
可以說,從最早期的調研到最終成型的設計作品,丹維爾河濱項目的每一步都按照著計劃好的對話機制去進行。我認為,這個機制從兩個方面提升了這個設計。一方面,充分地與使用者的對話避免了設計離地,因為設計的每一筆都“畫”在了使用者的意見和反饋范圍內。好項目與壞項目的區別點并不在項目最終的效果是不是很“酷炫”,而是有沒有做到每個位置都設計到受眾的心坎里。另一方面,這一機制能夠為設計爭取到最強大的經濟及輿論支持,尤其是當設計作品較具爭議的時候。所以,一定要在設計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對話機制。這對設計作品、受眾、設計師本人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問:請介紹一下伊利諾伊州丹維爾市的河濱設計項目的思路和做法?
我做個簡要介紹,項目的詳細信息能夠在我們設立的網站(http: / / www. cityofdanville. org/ riverfront- project)上查閱到。正如前面所講,我們的概念設計是綜合了居民的城市地圖,各團體意見及規劃上面的各方面數據作出的。設計以“變化”為主題,主要關注于兩個方面(圖8~9)。第一方面是建造河流北岸的景觀帶和活動場所以改善河濱景觀狀況,加強河濱的通達性。在此背景下開發沿河的商住混合型社區并建立過河通道。過河通道在未來將提供河濱南岸的改造機遇,進一步完善河流兩岸的景觀條件。
另一方面是利用老城區內的空置建筑和廢棄停車場。建立多種小尺度有吸引力的活動空間比如農貿集市(現時集市舉行地點在城北)、社區花園和運動場等以吸引人氣,并以此為契機建立沿街小商業點,與河岸景觀區建立聯系。
在河岸的生態修復方面,由于早年建造于弗米利恩河上的壩體已經廢棄,也無法修復,殘留的壩體導致河流在不同季節的水位變化更大。洪水來臨時,下游河床受強大的沖刷力,讓河漫灘上的植物難以生長。我們在與居民的對話中了解到,自從壩體被廢棄后,由于河漫灘上植物缺失,昆蟲減少,鱒魚數量銳減。故設計上建議順應河漫灘地形設立一定數量的木樁和低矮擋墻,隨時間變化積累沉積物,并以此為基礎在河漫灘上作植被修復和植物造景(圖10)。當然,進一步的設計需要測算河流的安全過洪面和沉積物積累的耗時。
在節點設計上,正因河流水位變化幅度大,我提出建立浮橋作為過河通道去反映河流有趣的變化。讓新建的過河通道本身成為獨特的景物。當河流處于正常水位時,浮橋由于固定的基座預留出爬艇活動需要的過橋空間。當水位上升,浮橋因應水位的變化而改變,并將實時水位反映在橋的柱身上,這樣的設計不僅具一定的教育意義,也能及時警示游人(圖11)。
問:你在從事別墅景觀設計工作時如何建立類似的對話機制?對你的工作有什么樣的幫助?
雖然丹維爾項目是一個公共項目,設立對話機制有它的必然性。但其核心—讓參與者了解整個設計和決策過程,并成為設計的一部分,在別墅景觀設計上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它是幫助別墅景觀設計最終走向一個理想層面的必要途徑。因為它幫助設計師突破“家”和“理想的家”之間微妙的區別。
一個理想的花園必須要將業主的需要、愛好和性格等等個人因素最終反映在花園的方方面面。所以設計的過程需要找尋合適的對話機制,像丹維爾的河濱項目一樣每一步都有計劃地與目標對象進行充分的信息互通。否則就算趕制出一百個方案讓業主選擇也永遠達不到理想的層面,因為花園缺少了業主本人的參與,沒能在設計上體現業主的真性情。我們要效仿赫斯特城堡設計師Julia Morgan或者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師,花多年的時間與業主一起建造理想的家,讓花園擁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最終,業主就是園子,園子就是業主,兩者不可分離。只有達到這一個層面,我們才能自信地說設計成功了。
這個設計過程也恰好是這類型業主所渴望得到的。他們希望得到的不是那種常人眼中的奢華,如住在紐約市中心某棟大廈頂層俯瞰全城。他們希望得到的是設計師通過了解和專業的筆觸把他們腦海中模糊的理想庭院景象逐漸實現出來,并與現場的大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最終業主的園子就是一個Self mirrow:“自己的影子”。
問:你提到建立對話機制會對設計有很強的提升,對國內景觀設計從業人員有沒有什么啟示?
因為我本人從丹維爾這個項目所學到的對話機制中獲益良多,當然希望有更多的設計師能夠從中得益并成長,產生更多更優秀的景觀設計。我認為,國內的公共項目尤其是老城區改造方面,需要更多地利用對話機制去增強公眾的參與度,希望我介紹的丹維爾河濱項目這個例子能夠提供到幫助。
另一方面,更多地去嘗試與真實的使用者作對話,建立清晰的設計溝通和反饋渠道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都能夠幫助到設計師。事實上,對話機制也能存在于項目完成后,作為對自己設計的一個評估。景觀設計師永遠不應單純地認為項目建成了就是一個終點。相反,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抽空到自己參與過的項目中向可能素未謀面的小區業主或者附近的居民咨詢一下意見,看看當年在電腦屏幕中的設計在實際使用中變成什么樣子,這就已經能夠為景觀設計師的設計能力帶來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