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AR技術的水平提高和應用門檻的降低,少兒科普出版和AR技術的結合也越來越多。AR技術具有虛實結合、實時交互和維度豐富的特點。本文旨在通過分析AR技術在少兒科普出版領域應用的優勢和存在問題,提出對AR技術在少兒科普圖書應用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 AR技術;少兒科普;圖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8-0086-02
科技讓閱讀更美好。在今天的數字化大環境下,出版社開始積極嘗試AR技術和出版的結合,在少兒科普類圖書領域的應用尤為突出。AR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加入到圖書中,增加了良好的閱讀體驗,但歸根結底只是一種傳播載體和傳播媒介,傳播的本質內容并沒有改變。因此,筆者認為,如何將AR技術和少兒科普圖書真正結合起來,將圖書內容的價值體現出來,是當前出版從業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1 AR技術下的少兒科普
AR圖書就是運用AR技術讓書中靜態的圖文動起來。通過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上的攝像頭去掃描AR圖書上指定的圖片,讀者可以在移動終端的屏幕上看到書中平面的形象變為3D立體模型,同時還能聽到聲音,點擊屏幕進行互動。
少兒科普圖書是向少年兒童普及科學知識的圖書,具有啟蒙、認知、教育的功能。AR技術具有虛實結合、實時交互和三維注冊技術的特點,可以和少兒科普圖書很好的結合起來。目前已經有多家出版把AR技術應用在少兒科普圖書上,如電子工業出版社的《消失的世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的《艾布克的立體筆記》系列,中信出版社的《科學跑出來》系列等。
2 AR技術在少兒科普圖書中應用的優勢
2.1 豐富圖書的內容,增強趣味性
兒童對事物的認識主要由直觀刺激引起,圖書的圖案、色彩、聲音等可以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AR技術帶來的虛實結合,提供的聲音和動畫的內容,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立體生動起來,使圖書內容變得更加有趣。
2.2 帶來了更好的閱讀體驗
傳統紙質媒體的傳播模式是單向傳播,讀者只是被動地單向接受圖書內容。AR技術借助于移動端的App展示動畫和播放,突破了傳統少兒圖書數字化受制于PC端的笨重和不便。AR技術使讀者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虛擬的動畫效果,完美地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結合,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奇妙體驗。
2.3 作為媒介技術是人的想象力的延伸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AR技術在少兒科普圖書的應用是對人的想象力的延伸。少兒科普圖書中有一些通過文字圖畫也不能形象地表達出來的知識,如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歷史人物事件以及兒童日常不容易接觸到的事物?,F在可以通過AR技術展現出來,讓兒童更好地理解科普知識。
3 AR技術在少兒科普圖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3.1 價格貴
AR圖書的制作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出版社編輯、藝術設計、營銷團隊與技術研發團隊反復討論。因此,制作成本較高,圖書價格也比較高。在亞馬遜、當當和京東網站上對少兒科普類的AR圖書進行調研后,可以看到價格都在50元以上,明顯高于普通的兒童書籍,令不少家長望而卻步。
3.2 電子設備對兒童健康的不利影響
尼爾·波茲曼在其《童年的消逝》中詳盡地描繪了伴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遷,信息技術與電子媒介的廣泛應用對“童年”這一個體存在形態所造成的近乎毀滅性的影響。AR技術需要借助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導致家長會擔心這些電子設備對兒童產生的不利影響。如過早的讓兒童接觸電子產品,會影響他們的視力。長時間沉溺于電子設備的接觸中,會減少其和同齡人、家長交流的時間。
3.3 交互性、體驗性差
雖然國內已經有多家出版社嘗試去做AR圖書,但是因為技術瓶頸和成本限制,大多是淺嘗輒止。縱觀市場上的AR圖書,質量參差不齊,真正能夠實現具有交互性AR體驗的少之又少。然而AR技術不同于多媒體的特別之處在于其交互性。
4 基于AR技術的少兒科普圖書設計策略
4.1 增強交互性
AR技術和少兒科普圖書的簡單疊加,并不能使兒童有實質的閱讀體驗。因此,少兒科普圖書與讀者的互動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的互動形式上,更應該注重技術內容與兒童的“認知互動”。
4.1.1 設計語音識別功能
語音識別技術是讓機器通過識別和理解過程把語音信號轉變為相應的文本或命令的高級技術。兒童可以在用移動終端的App掃描特定頁碼呈現出虛擬畫面時,和App進行對話。例如,在介紹宇宙中的太陽系時,移動終端屏幕顯示出太陽系八大行星圖,兒童可以提出太陽在哪里,我想看看太陽等問題,App識別問題后,就能在移動終端上突出太陽的位置。
4.1.2 設計動作、手勢識別功能
目前手機、iPad等移動端都具備傳感器,可以識別手勢和動作的運動。例如一本科普物理知識的圖書,掃描特定頁面后,移動終端的屏幕顯示出斜坡上放置小球,通過轉動移動終端,改變斜坡角度,使兒童清晰地看出小球在沿斜坡下滑時的不同速度。
4.2 倡導親子共讀的形式
有研究表明,圖書的閱讀方式也直接影響閱讀效果。在閱讀有AR技術的少兒科普圖書時,只有在成人與兒童互動式的閱讀方式下,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認知,否則圖書很有可能淪為兒童對技術動作的簡單重復操作。因此,AR技術應用于少兒科普圖書,更應該在倡導親自共讀的閱讀方式上下功夫。在設計圖書內容時,應加入家長與兒童共同合作動手的部分,讓AR的技術成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學習紐帶,在一起學習的過程中達到增長知識,增進交流的目的。
4.3 設計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通過統計兒童在圖書的某幾頁上停留時間長短,翻閱次數多少等項目,利用大數據進行用戶分析,從而描繪出用戶畫像,對讀者推送不同的內容。例如,有的兒童特別喜歡昆蟲方面的知識,會不停翻閱科普圖書上涉及昆蟲的頁碼,就可以以此為依據,在App上推送更多關于昆蟲的知識。另外,也可以根據兒童的性別、年齡閱讀習慣等,設置不同的虛擬角色或講述模式。引導兒童閱讀學習,使兒童更加主動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知識,有助于提高兒童閱讀體驗的投入感。
5 結論
把AR技術應用于少兒科普圖書,將靜態枯燥的文字和圖片立體化,增強了閱讀的互動性、趣味性,激發兒童學習與探索的興趣。高質量的AR圖書產品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術和超前的創意,也要和注重內容的打造。因此,AR技術想要在少兒科普圖書的出版上獲得真正的成功,要在打破技術瓶頸的基礎上,用知識和內容吸引家長,而不是簡單的娛樂與形象裝扮。
參考文獻
[1]劉曉曄,孫璐.增強現實技術應用于科普童書的優勢與挑戰[J].科普研究,2016(6):78-83,103.
[2]張健,蔡新元.“增強現實”在傳統出版領域中的應用探索[J].科技與出版,2013(10):90-94.
[3]張安健.增強現實圖書在少兒科普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傳播,2016(24):71-72.
作者簡介:張于,北京印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