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工作回顧
2016年是鄭州市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市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進程,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的奮斗目標,為鄭州市未來發展繪就了藍圖、指明了方向。過去的一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牢記使命、同心同德,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推進“四大重點”工作,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較好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大批事關全局的節點性、標志性、奠基性大事要事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現代化進程、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堅實、支撐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廣闊!
——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高。初步統計,全市生產總值完成7,994.2億元、增長8.4%,分別高出全國、全省1.7個、0.3個百分點,省會經濟首位度19.9%;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11.2億元、增長14.3%,高出全省6.3個百分點,占全省的32.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998.6億元、增長1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665.8億元、增長11.3%;進出口總值完成550.3億美元,占全省的77.3%,繼續位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為全省發展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戰略支撐更加堅實。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河南)自貿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示范城市等國家戰略規劃和平臺相繼落地,鄭州的國家政策疊加優勢在全國城市中屈指可數。尤其是國家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必將對鄭州乃至河南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三次產業比由2015年的2.1∶49.5∶48.4調整為2.0∶47.3∶50.7,第三產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持續強化。鄭徐高鐵通車運營,鄭萬、鄭合高鐵加快建設,鄭濟、鄭太高鐵開工建設,米字形高鐵網加快成形。新鄭機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居國內機場第15位,貨運量45.7萬噸、躍居國內機場第7位。
——暢通鄭州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投入運營、城郊鐵路一期和1號線二期開通試運營,運營總里程達到93.6公里。西三環北延、東三環高架、農業路快速化、南三環高架東延二期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設取得突破,中心城區“井字+環線”快速路網體系基本形成。
——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精準扶貧扎實有效,全市脫貧3.39萬人、退出貧困村119個,滎陽、新鄭、中牟全部脫貧,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大頭落地;公共財政繼續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支出1,031.2億元、增長18.4%,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8%,省市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14元、增長6.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6元、增長7.6%。人民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
二、2017年重點工作
(一)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筑牢空間支撐。緊緊抓住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重大機遇,瞄準目標,正視差距,堅定信心,加強對指標體系、發展路徑、戰略重點等發展規劃的研究,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
(二)扎實推進結構調整,著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夯實產業基礎。聚焦主導產業和實體經濟,順應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新趨勢,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效率為中心,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向結構要市場、向結構要動力、向結構要效率。
(三)持續推進開放創新,著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集聚發展動能。把開放作為在經濟下行情況下搶占制高點、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把創新作為發展動力轉換、調整經濟結構的根本路徑,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促開放,著力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能。
作為不臨海、不臨江、不沿邊的內陸城市,我們一定要以海納百川的姿態,高效務實的作為,敢為人先的銳氣,勇于擔當的干勁,圍繞建設中西部對外開放門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充分發揮國家戰略政策疊加優勢,大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強力推進航空港實驗區建設。以“龍頭帶動、集群配套、創新協同、鏈式發展”為路徑,以八大產業集群為抓手,大力發展以智能終端產業為代表的現代產業基地,力爭智能手機產量達到3億部,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超百億元工業企業4家以上。大力推進全國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盡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雙創”經驗,著力打造“中國創客城”。
大力推進自貿區建設。積極推進商事、監管、金融“三項制度創新”和投融資、貿易、物流、監管服務、人員往來“五大便利化”。加快推進自貿區制度改革、體制機制創新和綜合服務大廳、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深入推進關檢合作,積極推行負面清單,扎實做好上海自貿區“28+6+19”成功經驗復制推廣,著力把鄭州片區建設成為中國(河南)自貿區全方位深化改革引領區、多領域擴大開放先行區和中部地區經濟社會與政府轉型的示范區。
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加快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建設,組建基地航空公司,增開國際航線,增加國際航班班次。密切與國際陸港、中歐(鄭州)班列協調合作,實現“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物流體系全覆蓋,力爭機場旅客吞吐量2,250萬人次、貨運量53萬噸。大力發展通用航空,以鄭州通航試驗區為基地,以鄭州航展為品牌,構建以上街機場為平臺的通航機場群網,加快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建設。盡快啟動國際陸港二期建設。加快中歐(鄭州)班列覆蓋北歐線和南歐線的核心樞紐建設,實現班列線路持續延伸和拓展,逐步將班列物流優勢轉化為國際貿易優勢,力爭全年開行300班以上。著力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提升,推動鄭州新鄭綜保區轉型升級,力爭年度出單量突破180萬單;加快整合出口加工區和河南保稅物流中心,推進經開綜保區驗收運營。大力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線上“單一窗口”綜合信息服務、線下綜合園區、人才企業孵化“三大平臺”建設,著力打造互聯網+商貿流通現代化示范區。
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加強口岸經濟研究,強力推動口岸經濟發展。加快汽車、肉類、澳洲活牛、糧食等口岸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水果、冰鮮水產品和食用水生動物等口岸年內實現規模化運營,爭取藥品、植物種苗等口岸申建獲批。完善“一站式”大通關服務體系,打造“四港聯動、多式聯運”綜合服務平臺;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和東北地區等跨區域關檢合作,推動海關“一帶一路”區域通關一體化和檢驗檢疫全國通關一體化。
持續開展精準招商。圍繞主導產業定位,瞄準國內外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借助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豫港經貿合作等重大活動,謀劃招商引資項目不少于100個。全面落實“五職”招商責任制,確保73個“五職”項目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積極招大引強選優,力爭全年新引進“四力”型項目50個、引進市外域內資金增長5%。加快優化開放環境,在法定范圍內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讓鄭州成為權力下放最多、管的最少、服務最優的投資熱土!
同時,大力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鼓勵優勢企業到境外開展產能、裝備制造合作、承包工程等,實施跨境并購,參與國際競標。圍繞城市國際化,有序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推進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開放合作。
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統領,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區創新高地。
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全面加快推進實施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以“一區四園”為載體和龍頭,謀劃建設“中原科創谷”,力爭示范區內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7件,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增長12%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0%以上。
突出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
(四)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著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宜居宜業環境。以“大生態、大環保、大格局、大統籌”為基本要求,堅持“治”“建”并舉,堅持源頭治理和末端治理并重,深入實施生態環境治理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構建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系統,加快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五)全面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激發強大活力。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施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突破性的重大改革舉措,使改革紅利加快轉化為發展活力。
(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以實施重點民生工程為抓手,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現實獲得感。
(本文為鄭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程志明于2017年4月9日在鄭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