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光
【摘要】:城市濱水景觀規劃遵循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把城市水體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方面,融水于城,實現城市生態、景觀、防洪蓄水三個方面的有機融合,繪就獨特的城市風貌,提升城市的品味,構建生態宜居城市。
【關鍵詞】:濱水景觀;規劃;生態
城市濱水地帶是城市富有活力的區域,水為萬物之源,是維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國人大多有水的情結,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水是城市的命脈。如果說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的“綠肺”,那么水體則是城市的“血脈”。城市水體承載著防洪排澇、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增加景觀等功能,能有效的調節城市生態環境,能塑造獨特的城市品格,能繪就獨特的城市風貌。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即通過人工化手段,對濱水區域生態的修復、保護和利用,從而促使城市可持續發展。
1、融水于城,提升城市品位
自古以來,水是生命之源,城因水而興,水體在早期的城市中主要體現了生活和軍事防御功能,由于對水的依賴,如同古代因井而市,水邊也逐漸成為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濱水地帶也成為城市居民居住和活動密集的區域。由于地域、氣候差異較大,北方城市不像南方城市那樣河湖眾多、水網密布,北方的城市能夠存在和發展也必然是依水而建。北方的河流季節性強,豐水期容易河水泛濫,城市就面臨防洪問題。枯水期河水流量不足甚至斷流,城市就會面臨缺水問題,水體也會因承載力不足造成污染和生態破壞。工業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集聚擴大,有些城市由于對濱水景觀建設認識不足,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濱水地帶出現被侵占和破壞性開發,生活岸線受到工業區的排擠,水質受到過度開采核污染,城市對水依賴、防范、破壞相互交織的情況一度存在。水體和城市缺少了過渡和有機銜接,原本景觀優美的濱水地帶成為臟、亂、差的區域。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高,開始認識到濱水景觀建設的重要性和濱水地帶開發潛在的巨大效益。城市經濟的發展和轉型也為濱水景觀建設和濱水地帶開發提供了契機。抓住城市大發展的機遇,以提高城市生活環境、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塑造美麗的城市形象為目標,把城市濱水景觀規劃建設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方面,通過從總體到局部的精心設計,采用環保和水利工程措施,生態環保、綠化景觀、防洪涵水有機結合,把碧水留在城市,融水于城,提升城市品位。
有些濱河城市,早期總體規劃多考慮跨河發展的門檻問題,城市用地布局一般偏重于河流的一側,城市臨河而建,兩岸發展不均衡。在工程及水利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結合新的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宜把河流納入城市總體布局,使濱河兩岸均衡發展。規劃河流要適當增加水面,兩側岸線控制適當的綠化景觀用地,濱河區域宜布置城市公共設施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
2、以人為本,實現人水共生
城市濱水景觀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濱水景觀乃至沿線的城市功能區域規劃設計應當整體考慮,結合景觀生態學、旅游游憩學、環境行為學等現代理論,遵循以人為本及自然、生態、文化的原則創造優美、宜人的濱水休閑空間。從人的視角和活動行為深入分析,通過現代設計手法把一系列有關的多種元素綜合布置,能夠承載人們的活動,滿足人們旅游和游憩的雙重需求,讓人們產生認同和愉悅感,保持人與自然持續共生、協調發展。
城市沿河發展多形成沿河方向狹長的空間布局,把濱河路和防洪堤等線性設施有機結合,在挖掘濱河景觀資源的同時,構建通暢舒適的交通通道,從而使濱水空間與周邊城市區域能方便對接。臨河布置濱河路可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實現市民便利通達。利用濱河景觀帶線形公共開放空間的的特點,構建城市慢行綠道,倡導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把城市綠道和濱河公園游覽路線結合,實現濱河景觀功能區的有機串聯。
從行洪和利于水體景觀綜合考慮,合理確定河岸線。河岸的位置確定要遵循利于行洪和增加水面的原則,不能因為沿河用地局促侵占河道。河岸的線形宜曲折自然,平面上有進退,豎向有起伏,高度要兼顧蓄水和行洪。駁岸的形式要自然和人工有機結合,人工鋪砌的硬質駁岸和采取生態護岸的自然河岸有序搭配。合理設置親水、垂釣、運動、游船碼頭等設施,形成豐富多彩的濱水岸線。
參入性功能設施的布置要與周邊社區的性質相協調,如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兒童游樂場、健身場等社區性活動設施與周邊社區有合理的服務半徑,能夠為周邊區域提供功能性服務;如極限滑板、人工沙灘浴場、人工溜冰場、種植園、采摘園,觀賞園等參入性設施以及旋轉木馬,滑車等游樂性設施可增加濱河公園的服務半徑提升公園特色,這些服務可進一步吸引人氣,使濱河公園成為旅游休閑目的地。
3、水綠交融,構建綠色生態
濱水綠地規劃要實現濱水生態與濱水景觀的有機結合。濱水區域自然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濱水景觀的塑造是改善城市景觀面貌和營造人們游憩場所必要方式。在城市濱水綠地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同時重視生態和景觀兩方面的融合,兼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使二者得到充分體現,發揮共同作用。綠地景觀在設計手法和景觀體現方面,應當體現一定的個性,具有鮮明的特色,提升城市的風貌,避免“千城一面”同質化嚴重的現象。
實現濱水區域的生態的修復和保護,在規劃布局時,要在適宜的位置留足生態濕地用地和岸線,研究不同植物的特性,通過地域性和多樣性的植物搭配,充分發揮各種植物的作用,如水生植物的凈化、護岸等,構建濕地植物群落體系,形成濕地生態循環系統。濕地建設可與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相結合,增加景觀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環境容量。綠地植物的栽植要考慮防洪要求,豐水或行洪淹沒的區域宜栽植水生植物或者親水性喬木。不同植物之間的搭配組合要考慮相互促進共生,不應把相互影響生長的植物種植在一起。
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的需求,尊重自然規律和美學要求,正確處理水與城、水與人、水與綠等方面的關系,實現濱水生態景觀和城市整體景觀的有機融合,構建生態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 郭紅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 ,華中建筑1998(16)
[2] 余暢,濱水景觀營造的九項原則,2015.3
[3] 阮黃勝,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類型研究,安徽農學通報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