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推廣農業標準化的意義、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標準化 ;質量安全;農產品
1 推廣農業標準化的意義
農業標準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保證,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是賓川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發展現狀
通過多年努力,賓川縣在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經濟效益顯著增長,2016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7.68 億元,比2015年增長4.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67元,比2015年增長3982元。 二是示范帶動成效明顯,目前,賓川縣累計擁有農業標準化區16個。已建成葡萄、柑桔、石榴、桃、無公害蔬菜等6個產業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52萬畝。 三是品牌認證不斷增多,賓川縣累計擁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31戶,有機食品12個,無公害農產品32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個,省著名商標3個,名牌農產品12個。 四是標準化生產程度有效提升,賓川縣已發展標準化生產基地52萬畝,并成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五是抽檢合格率高,2013年-2016年農產品合格率分別為99.26%、99.51%、99.17%、99.45%。
3 存在問題
3.1生產規模小
作為農業產量大縣,賓川的農業從古發展至今,也經歷了很多變遷和改革,但目前的生產水平依然沒有達到先進的地步。賓川縣農業生產總體上仍處于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生產規模小,生產個體多,缺乏生產標準化應有的規模基礎和大規模生產規范化管理整齊劃一的必要條件,農產品生產者主要憑傳統農耕經驗、種養技藝和市場銷路的倒逼機制,確定下一個生產周期生產的品種和生產過程中擬采取的管控措施。
3.2自律約束機制不健全
一家一戶的農戶,從生產者本身的利益出發,缺乏標準化生產的外圍激勵機制和自我約束機制。
3.3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不強
現實的農產品生產及生產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法制要求和標準化生產知識知之甚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知識和標準化生產技術都嚴重缺乏。
3.4農村青壯年勞力缺乏
農村絕大多數的青壯年,尤其是有點文化的人,多數進城打工,留在家里務農的都是年齡比較大且沒有文化或體弱多病的人,接受新的科技和農業標準化能力差。
3.5監督保障機制有待完善。賓川縣雖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制度,但制度體系內部的協調運作不甚完善,同時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影響其監督保障作用的發揮,這對農業標準化工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外,雖然加大了推進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力度,由于外部不同市場的產品標準和包裝標準不一致,導致很多新鮮農產品的標準難以執行到位。一些農業合作社受社員素質制約,難以達到農業標準化的需求。標準的實施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從而導致難以落實到位。
4 發展對策
4.1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只有實現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才可以極大地刺激對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的需求,加速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容易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統一技術和統一服務,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中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按時、按需、按量灌溉,節約了化肥、農藥和水資源,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有利于進行農業的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有利于落實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技術標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實現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測,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要求更高,使傳統種養農業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生產性服務、休閑農業延伸,實現了三產融合、聯動發展,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使得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等污染源可控,禽畜糞便資源化、無害化與減量化處理成為可能,有利于“一控兩減三基本”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可以實現流轉主體和流轉農戶“雙贏”局面。一方面土地流入方通過規模經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取得了規模效益,另一方面農民通過流轉土地,增加了租金收入,同時,還獲得了在規模經營主體季節性務工的機會,增加了工資性收入。
4.2加大投入力度。農業局每年籌集農業標準化資金,確保關鍵措施落實到位。縣農業局對標準化基地田間生產管理檔案的建立、錄入、審核等工作進行扶持,免費讓企業應用追溯平臺而且為企業提供平臺維護等服務。鄉鎮各級各有關單位、企業也加大經費投入,確保標準化生產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提高質量意識,多渠道增加對農業標準化的投入。
4.3示范帶動,扶持載體。優勢產業要規模化生產,通過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輻射帶動縣域相關產業鏈的標準化進程,標準化示范區要做到生產、加工、流通、經營、服務主要環節的標準化管理,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廣泛采取“企業+基地+標準+農戶”模式,通過培養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做到形成一個龍頭,樹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促進農戶產業化經營。
4.4推行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模式。積極引導和規范“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基地”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鼓勵龍頭企業參與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逐步形成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的農業產業帶。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按行業進行聯合,推進農業標準化的實施。
4.5深化農業標準化知識普及工作。農業標準化的實施需要生產者、經營者、服務者、消費者和組織管理者的共同參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加強農業標準化技術的系統培訓,做好農業系統管理人員、質量監督和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工作,全面普及質量管理知識、標準化知識,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有效指導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開展。采取多種形式把農業標準化知識送到千家萬戶。同時,加強農業標準化研究與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桃 農戶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行為研究《四川農業大學》2012
[2] 毛慧 兵團實施農業標準化過程中農戶行為研究《石河子大學》2015
[3] 耿寧、李秉龍 基于利益博弈的農業標準化生產行為分析-----以“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為例《農村經濟》2013
作者簡介:余紅彬(1979-),男,云南賓川人,農藝師,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