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脫貧任務十分艱巨,在林業生態建設中是實現森林資源增長和群眾增收目標,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把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
【關鍵詞】:林業 生態建設 脫貧 措施
【作者簡介】:李永紅(1974--),男,大學本科學歷,黨員,林業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應用與推廣工作。
呂梁市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全市13個縣市區有6個國定貧困縣、4個省定貧困縣,2014年底貧困人口仍有61萬人,呂梁市的民生事業欠賬多,城鄉居民收入長期徘徊在全省后位,整體脫貧任務十分艱巨。確保到2020年前基本解決貧困人口脫貧問題,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省、市脫貧攻堅推進大會精神,扎實推進我市生態脫貧工程,出臺了《呂梁市生態脫貧工程行動計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全市生態脫貧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就是通過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實現全市森林資源和群眾收入雙增目標。即生態治理脫貧一批、退耕還林脫貧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干果經濟林脫貧一批、綠色產業脫貧一批。
一、生態治理脫貧一批工程
全市目前有宜林地400萬畝,主要分布在呂梁山生態脆弱區,規劃5年內全部造林綠化,每年80萬畝。在造林項目實施中,鼓勵創辦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每社以20名造林工人計,就地吸收不低于60%的貧困人口參與,使貧困人口就地轉為造林工人,掙取每年1.2萬元的勞務工資。計劃50%的造林面積,即200萬畝(每年40萬畝),以議標形式優先承攬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每社每年1000畝任務,五年內可帶動2.4萬人年均增收1.2萬元,解決1.44萬人脫貧。
二、退耕還林脫貧一批工程
1、延續退耕還林補助。把鞏固上一輪退耕還林成果作為增加森林覆蓋率的重要載體和保障貧困戶穩定增收的有效途經,認真執行省政府延續退耕還林補助5年的政策。目前已對上一輪退耕還林國家驗收合格面積確認103萬畝,待省級正式下達延續補助資金文件后即可兌現。初步測算,每年每畝補助90元,五年可補助資金45778.5萬元,年均9155.7萬元,涉及153696農戶、653979人,其中貧困人口130796人,人均年收入140元。
2、新一輪退耕還林。緊緊抓住國家大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戰略機遇,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做到應退全退。截止11月15日,調查摸底工作已全部結束,經匯總,全市現有宜退面積55萬畝,加上已造林面積198萬畝,共計253萬畝。11月18日以呂林發【2016】122號文件上報市政府,一周內可將計劃下發各縣(市、區)。根據國家和省確定的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2300元/畝標準(國家補助1500元/畝、省配套補助800元/畝)、補助期限5年,共計補助資金58.19億元,其中對農戶補助37.95億元,年均現金補助7.59億元。涉及505494農戶、1769230人,其中貧困人口353846人,人均年收入429元。
三、生態保護脫貧一批工程
1、生態公益林管護。 我市天保二期工程總管護面積1401.8萬畝,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228.5萬畝,地方公益林面積1173.3萬畝。選聘管護人員向貧困戶傾斜,對于不能勝任和不符合新定管護員選聘條件的管護員,今年年底不再續簽管護協議,實現2017年管護人員中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員達到60%以上目標。根據生態區位和管護難易程度,護林員年均工資大約1萬元,可帶動8000多人脫貧。預計2017年全市建檔立卡的貧困護林員可達到3100人,可帶動1.1萬余人脫貧。
2、新造林地管護。新造林地管護指造林三年內的新造林地,由財政按每畝每年10元投資連續管護三年,確保保存成林。我市2016年新造林地管護任務已基本完成。用于聘用貧困人口進行人工巡護資金460萬元。按每人每年1萬元收入,今年46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依靠新造林地管護可實現脫貧。
3、國家公益林補償。全市現有227萬畝國家公益林,每年每畝補助15元,每年可享受國家補償3405萬元。經測算,如補償資金全部落實到戶,可補償人口851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02人,占比20%,年人均增收4000元。
四、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脫貧一批工程
我市干果經濟林主要有紅棗和核桃,2016年市政府下達了20萬畝標準化綜合管理示范基地建設(紅棗8萬畝、核桃12萬畝)和6萬畝品種改良任務,涉及除嵐縣、文水外的11個縣(市、區)。
1、標準化綜合管理示范基地。省級提質增效畝投資200元,市級標準化綜合管理示范基地畝投資400元,共計5660萬元,主要用于翻地、除草、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標準化管理技術的實施。
2、品種改良。任務6萬畝,畝投資700元,涉及我市8縣(區)、47個鄉鎮、157個村、12553戶、38250人,其中貧困人口14825人。紅棗品種改良主要是沿黃四縣,嫁接品種主要為臨黃1號、灰棗、冬棗、贊皇棗、相棗、帥棗、臨贊1號、大木棗、冬棗、相棗等。核桃品種改良涉及臨縣、方山、離石、柳林、中陽、石樓、交口等7縣(區),嫁接品種主要為晉龍1、2號,遼核1號,中林1、3號,禮品2號、魯光、清香等。
五、綠色產業脫貧一批工程
1、特色經濟林。“十三五”期間,規劃新發展油用牡丹15萬畝、沙棘20萬畝、構樹5萬畝。目前,市政府已出臺油用牡丹和沙棘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油用牡丹產業的發展主要依托潞安集團,由托潞安集團免費提供苗木和技術,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與政府、農戶簽定框架、種植及收購協議。在興縣、離石、柳林、交城、孝義、石樓、臨縣等7縣(市、區)栽植。沙棘栽植任務已下達交口、離石、方山、交城、文水等5縣,共計10000畝,初步試驗成功后,再大面積推廣。構樹產業發展正在考察和制定實施方案中,計劃2017年正式啟動實施。
2、種苗培育。總體思路是:穩定現有10萬畝育苗基地,突出抓好油松、側柏、核桃三大鄉土樹種,適當發展油用牡丹、沙棘、構樹為主特色經濟林苗木。目前全市共有育苗基地11.11萬畝,產苗量83551萬株。目前全市共有育苗戶4831戶(統計數據以辦理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合法育苗戶為準)。2016年新育苗26235萬畝,以核桃、油松、側柏為主,集中在汾陽、嵐縣、方山、石樓四個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