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濤
【摘要】:我國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是建筑設計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本文對綠色建筑的生態規劃與設計進行了探討,供參考。
【關鍵詞】: 綠色建筑;生態規劃;設計
1綠色生態建筑的優越性
1.1 無害性。室內裝飾的建筑材料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存在于新裝修的房屋室內,不正確的節能方法使室內空氣的質量降低,廚房和能在灶具燃燒產生有害物質的其他污染燃料,還有烹飪過程中產生的油煙等導致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利用綠色生態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預防裝修產生的有害氣體。
1.2 節省用地。通過大量節能、節地、利廢、保溫、隔熱的新型墻體材料,積極促進墻體材料質量的提高,激勵使用綠色建材。
1.3 節約水源。城鄉居民用水是水資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環節,這既包含了水量問題,也包括水質問題,住宅小區水系統問題,因此,應針對不同情況制定強制性措施。
2 綠色建筑生態規劃與設計的有效措施
2.1 綠色建筑植物系統的生態規劃設計
2.1.1 系統性。在綠色建筑的場地的組織與設計、綠色建筑的外圍護結構方面,室內環境中,注重植物系統與綠色建筑的和諧統一,注重系統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原則,把綠色建筑系統看作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強調系統的經濟原則,降低從外界環境的能量輸入和物質投入,通過合理配置,為動物棲息、覓食與遷徒提供良好空間結構。
2.1.2 主導因子。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綠色建筑系統內部的各個要素對植物功能的需求是綜合的,選擇適宜的植物設計合理的植物系統,重發實現植物系統的最佳功能,它是對適地適樹具體原則的有益補充。此外還要注意主導因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2.1.3 適地適樹。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習性,使得幾乎綠色建筑系統的各類生境具有不同的植物生長。配置適宜的植物系統,發揮植物系統最大服務功能是綠色建筑綠化的一個主要目的。
2.2 綠色建筑能源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2.2.1 很好的采用自然風光。合理利用陽光采光,使室內充滿陽光,從而改良建筑采光和在建筑物中安裝日光反射器、反射板之類的設備,應用相關的技術措施,實現對日光的引用可以聯系智能控制。
2.2.2 智能化遮陽體系。就是建筑設計讓建筑的遮陽系數對陽光的更改施加策略-----智能控制技術,從而達到互動均衡,以及室內光環境采光勻稱和創造不平凡光線效益。
2.2.3 提高隔熱保溫特性:譬如針對熱橋運用獨特的方法,為了實現這個設計目的所推廣使用的技術,應采用房子里的百合花和雙層玻璃隔熱體系。
2.2.4 充分的自然通風。有無充分利用氣候條件式建筑物自然通風或利用建筑智能控制技術改善建筑通風狀況,維護建筑內空氣流通。自動風擋在智能控制下對建筑空氣流通實施有組織調整是實現此目標的常用技術。
2.3 綠色建筑風環境系統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2.3.1 充分發揮風對建筑熱環境的影響。不同環境地區以及不同季節中建筑對風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如在濕熱地區的夏季加強風的利用對建筑環境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降溫、除濕、改善人體的舒適度。
2.3.2 利用風對建筑形態的影響進行設計。綠色建筑風環境的被動式設計對建筑的規劃設計布局形態影響很大,尤其是對大型公共建筑、辦公、會展等。對建筑形體及內部空間進行設計,可以實現良好的通風。
2.4 綠色建筑水環境系統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2.4.1 水環境與建筑結構。建筑屋頂設計影響到屋面雨水的徑流量與水質情況,如瀝青屋面比瓦質等無眠的雨水污染嚴重,有屋頂花園時,屋頂花園、綠色屋面材料等對建筑結構、建筑效果、熱島效應等也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建筑師應結合以上因素認真考慮建筑屋面的設計。
2.4.2 水環境與建筑規劃。小區建筑規劃需要考慮自來水、污水、與雨水,還可能包括直飲水、市政再生水、地下水或地表水等的引入、輸送、排放和處理等。建筑區域內如設置水處理構筑物,其規模和位置也需要與整個建筑規劃相配合。
2.4.3 場地水環境與建筑的關系。場地水環境除了雨污水排放或收集、處理利用系統外,水景池,也是一種主要形式,它們都需要考慮并妥善處理與建筑的關系。除了水景形式和景觀效果上需要與整體風格相協調外,還需要考妥善解決水景環境與建筑、園林、道路給排水等不同專業之間的關系,合理設計水景的形式、位置、規模、水量與水質保障等。
2.4.4 水環境與園林景觀環境。 水是建筑園林景觀中的必備,園林景觀環境中如綠化植物的灌溉就需設計供水管線。植物灌溉系統應考慮節水技術的應用。建筑水環境的水量的保障問題,還需考慮自身水質保障問題,需要有綜合的思路與技術以保證其景觀效果。
2.5 綠色建筑生態交通道路系統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2.5.1 生態策劃方針。 城市是一個非靜態的大環境,交通出行需求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明顯提高,城市環境的質量由于轎車的迅速增加而逐漸下降,導致交通的不便利,加重城市環境的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所有策劃和生態設計均有缺陷;
2.5.2 交通往來和整頓方針設置。 激勵自行車交通、通車共乘、交錯出行、交通優先等綠色交通觀念,包含在綠色出行策劃中,而對場地道路系統實行特殊的設計卻包含在交通抑制策略中。經過更改路面物理條件以及設置結構,避免了不必要的交通往來,確保行人和路邊住戶的路權排在第一位。
2.5.3 空間及景觀策略設計。 生態交通系統理念框架下的道路空間設計包括道路的功能性設施、空間規劃組織、自然景觀的營造、人文景觀及社區可識別性。生態道路空間及景觀的策略設計即是結合生態規劃,從人性化角度入手,著眼于綠化的構建、空間組織、營造生態道路交通系統,使道路交通網絡成為城市中的綠色體系,串聯整個城市人居活動空間,成為真正的生活化道路。
結束語
綠色生態建筑比起以前更受世人的喜愛,它必定成為21世紀的領潮者,它的發展前景特別客觀,很顯然,科技、信息業的發展定會在綠色建材出現的帶領下發展,所以未來的建筑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參考文獻】:
[1]曹偉.生態建材.生態建筑.發展戰略[J].新建筑,2001.
[2]盧滿勇.淺析規劃設計與住宅建筑節能[J].廣東建設信息,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