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最近拍攝到一所大學,當時正好是午餐時間,食堂的工作人員正忙碌地給學生們盛午餐,但是另一邊同樣忙碌的是收餐的工作人員。這所學校一共有5個餐廳,每個餐廳有兩個收餐點,每個收餐點每頓飯能收兩桶100斤的泔水,這樣算下來,這所學校一頓飯就能產生1000斤的泔水。這還不算學生在學校之外就餐和打包回寢室就餐剩下的飯菜。
而同樣是學校,另一所學校餐廳里卻是這樣的情形:學生們盛的飯都不多,有的還往回舀了一點,怕浪費。在學校回收泔水用的桶旁邊,站的不是收剩飯剩菜的工作人員,而是老師。這位老師手拿小本子,哪位學生有剩飯,就把名字和班級記下來,開會時點名批評。這樣的做法的確有效。一頓午餐,這所3000人的學校只有兩個小半桶的泔水。一名同學告訴記者:“開班會的時候老師會講一些糧食的來源,有時候還會舉出餐館浪費的例子給我們看。”
素材解讀
學生節約糧食的程度不僅反映了一個學校對于食物浪費的重視程度,同時也檢驗了學校所采用的方法是否行之有效。2013年到2015年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這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古人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何況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吃不上飯。糧食、資源和勞動都不能浪費,這是文明的表現。讓我們理性消費、文明就餐、尊重勞動、珍惜資源,一起加入“光盤族”,把節約落實到行動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