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利粉?+金燦燦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中創新”的雙創理念已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的背景下,為更快實現“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創業就業觀,就不可忽視占大學生群體1/3的文科大學生,因為他們是非常感性的一個群體,想象力豐富,做事靈活;表達能力強,善于溝通;文字能力強,有全局觀念;感受力強,知識面廣;洞察力強,善于整合資源。因此,各高校在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做好這類群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至關重要。
關鍵詞:雙創;文科大學生;中國特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1.“雙創”的提出
雙創,即“大眾創業、萬中創新”。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第一次公開發出了“大眾創業、萬中創新”的號召。次年3月,李克強總理又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同年6月,在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措施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指出:“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2.“雙創”的基本原則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根本是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以創新為核心的創業教育,宗旨是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創新、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目的是厚植創新文化,不斷增強創新創業意識,最終目標是使創新創業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
3.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3.1 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愈加嚴峻,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據統計,201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65萬人,再創新高。2016年5月6日,李克強總理在人社部召開的就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切實做好765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1200多萬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必須把促進就業放在突出位置。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迫在眉睫,而僅靠單純的經濟增長顯然已無法滿足需求。新時代背景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路徑就是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是擴大就業動力有效措施,據悉,在我國,平均1人創業就可以帶動2~3人就業。如果765萬高校畢業生中有10%的人選擇創業,就可以解決200多萬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3.2 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創業就業觀
在實際學習工作中,樹立正確的創業就業觀,是高校畢業生取得成功的根本。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就是以科學的創新創業理論和創新創業實踐為內容,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創業精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最終實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就業觀的終極目標。
樹立正確的創業就業觀,可以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可以拓寬他們的創業路徑,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可以放大他們的創造價值。從而讓大學生自身能夠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能促進經濟繁榮,推動就業進步,提升就業質量。
3.3提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人才智力支撐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經濟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也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更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必須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支撐。
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使大學生自覺地將個人榮辱和國家進步、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要全面貫徹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理念,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提升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4.文科大學生特點
4.1文科大學生性格特點
文科大學生,即人文社科類專業大學生。相對于理工科專業而言,文科專業更多的是文學、歷史學、哲學等人文學科和法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學科,這些專業更傾向于培養學生感性的認知和社會化的技術,因此,文科大學生有著完全不同于理工科大學生的性格特點。
理工科大學生更加理性、縝密和嚴謹,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技術能力過硬。相反,文科生在技術上并沒有什么優勢,或者也可以說,文科生只是在社會性技術上有著相對明顯的競爭力。因為文科生屬于非常感性的一個群體,他們想象力豐富,做事靈活;表達能力強,善于溝通;文字能力強,有全局觀念;感受力強,知識面廣;洞察力強,善于整合資源。
4.2 文科大學生創業特點
(1)專業性低
雖然大學生所學專業不會直接決定他們的創業寬度,但專業基礎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創業高度。理工科大學生選擇的創業,往往更大程度上依托的是專業知識,但目前,文科大學生的創業普遍存在與專業聯結不夠緊密的現象,專業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無法有效的依托其專業知識開展創業活動。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創意是很多文科大學生進行創業的核心資源,而不是技術,這也是他們創業成功率不是很高的主要原因。
(2)就業難度大
當前,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背景下,相較于理工科大學生,占大學生群體比例1/3的文科大學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從招生的“工冷文熱”現象看大學生就業難》和《中國需要這么多經理嗎》中,也曾經用一系列的事例和數據,對文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給出了具體分析。
(3)創業意愿高
據有些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和所學專業、所具有的性格特點有著一定的聯系。對于比較感性的文科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熱情和激情更容易被激發,價值理念更容易被大環境所感染,因此,在當今“雙創”之風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文科大學生相對于理性的理工科大學生來說,有著較高的創業意愿。endprint
(4)思想意識靈活
因所學專業更偏向于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文科大學生有著豐富細膩的情感,他們更容易發現和捕捉新的事物,他們的適應能力和反應能力也相對較強,因此,文科大學生創業時更能發揮文筆好、思維活躍、交往能力強的特長,他們的創業項目與社會生活聯系更為緊密,也更加注重創意。
5.文科專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
5.1分類施教
大學生創新創業一直以來都是高等學校研究領域中的熱點話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都在不遺余力的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無數專家學者都在研究著創新創業的方方面面,但是當前各高校很少有高校開展針對文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這導致文科大學生很難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發揮特長。
就文科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創業項目有著很大的局限性,有政府創業政策更偏向理工類、社會對文科類創業項目不是特別認可等社會性因素,也有文科類創業項目缺少技術支撐等人文性因素,還有著很多高校都缺乏有針對性的、區分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無法滿足文科大學生需求的客觀因素。這也是文科大學生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一直比較低的原因。
5.2因材施教
各高校要緊緊圍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教育部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總體部署,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開展普遍性教育與針對性教育相結合的創新創業駕教育。目前,各高校的普遍式教育體系相對比較完善,而在針對性教育上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具有創業意向和創業潛質的學生,是促使創業活動成功的重要群體,是激發創新活力的特殊群體,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在群體,因此,做好這個群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指導,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熱情和激情,是提升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
5.3目的明確化施教
(1)培養創業精神
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企業家速成教育,也不是促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成為大大小小的老板,更不是幫助大學生創業不要失敗。創業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做自己最熟悉的事,做自己就最有人脈的事,做未來即將興旺的事。創業精神以企業家精神為價值引導,主要是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創業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的過程。真正的創業者應該具備責任承諾和決心,領導力量、商機敏感,對風險、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容納度,創造、自我依賴和適應能力,勝出的動機等綜合能力,創業精神最大的特殊性就是敢于冒險和承擔風險。創業是夢想、是創造、是失敗、也是成功。
(2)樹立創新意識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于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一種用充滿想象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創新在創業中主要體現在產品/服務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品牌營銷的創新。創新是企業生存的關鍵。
創新意識決定了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創業高度和創業能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創新意識。樹立創新意識就是要營造氛圍,鼓勵倡導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新舉動;要開放心態,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跳出原有思維框架;要加強鍛煉,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要滿足需求,創新來自于需求,也要為需求服務;要養成習慣,培養學生堅持形成創新的思維模式。
(3)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當今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決定人才質量高低的核心因素是創新創業能力。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更多創造型人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開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言,“創業既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而是實踐”。相對于理工科大學生比較擅長第一、第二產業而言,文科大學生的創業項目更傾向于第三產業,他們的創業領域也更加有局限性,這就要求高校在對文科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上有所傾斜,有的放矢,不斷擴大學生創新創業領域和水平。
6.結語
文科大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舉足輕重的一個群體,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文科大學生具有專業性低、實踐性弱、就業難度大、創業意愿高、思維靈活等創業特點,實現“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就必須激發這個特殊群體的創新創業能力。作為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最有效、最實際、最直接的手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目前并沒有系統的針對這類群體的體系,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和教育工作者應當這對文科大學生都有特點,因材因地施教,實現文科大學生群體的全程、全員和全方位創新創業教育。
參考文獻:
[1]盧威,邱法宗,袁斯經.文科大學生創業的現實意義、制約因素與改進策略[EB /OL ].https://www.sinoss.net/show.php?contentid=34934.
[2]符茂.“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與培養策略分析[J].現代交際.2016 (03):125-126.
[3]趙會利.“雙創”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6(22).100-102.
[4]馮磊,曹英,王蕊.創業技能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研究[J].企業經濟.2011(3).75-77.
[5]邱法宗.成甜.關于人文社科類大學生的創業問題.[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綜合).193-195.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Z].2015.
作者簡介:
靳利粉(1988.12)女,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金燦燦(1991.09)女,單位:河南大學第一臨床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