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召
摘要:要想翻譯好一部西方文學名著作品,譯者不僅需要從讀者、書籍本身入手,更應該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入了解,這樣才能在把握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挖掘出文學作品中的深意。本文在研究中就從地理條件、風俗文化、價值觀念、思想認知等角度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且提出在西方文學名著翻譯過程中應該積極使用同化、異化、語境翻譯等多個策略。
關鍵詞:文化差異;西方文學名著;翻譯策略
一、引言
在世界聯(lián)系日益緊密的影響下,西方文學名著向中國的輸送也日益頻繁。通過西方文學名著,中國讀者可以了解名著本身的文學魅力,同時還能借此了解西方的文化價值、風俗人情。在中外文化交流深入拓展的背景下,對于西方文學名著翻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研究中就從中西方文化的實際差異入手,探討分析了在西方文學名著翻譯過程中,應該如何把握這種文化差異、準確使用各種翻譯策略。
二、西方文學名著翻譯的文化差異研究
在西方文學名著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中西方文化本身存在的差異,這樣才能把握翻譯的關鍵,更為全面地展示原意,突出作品中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底蘊,提高作品的鑒賞價值。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首先就應該對其中的文化差異進行理解與分析。
(一)地理條件差異
中西方文化產生的地理條件、自然環(huán)境有著顯著的差異:以英國為例,英國是大西洋上的島國、四面環(huán)海,在地理位置、自然氣候上都較為特殊。在英國的文學作品中多會通過與水、霧有關的語句來表現(xiàn)國家的天氣。例如在小說《霧都孤兒》中就對英國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了大量的語言描述。
(二)風俗文化差異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風俗文化的差異上,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由于地區(qū)的差異,也會對風俗文化產生差異影響。以“red”為例:在中國的風俗習慣中,“red”不僅代表了顏色紅,同時還預示著吉祥與喜慶,表現(xiàn)了美好的祝福。在中國不同的節(jié)慶日中,都會用到“紅”來渲染喜慶的氛圍;而在英語中,“red”或是用來表現(xiàn)“紅”這一色彩,或是代表邪惡、恐懼等負面性思想,這充分說明中西方在風俗文化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提高對這一文化差異的重視程度。
(三)價值觀念差異
價值觀念的差異是指中西方在對待客觀事物與人物的過程中,形成的觀點與看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與地理客觀因素、歷史文化條件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西方文學名著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社會等多個背景上的不同:中國為社會主義國家,注重集體利益;而西方國家多是突出個人的利益。因此,在西方文學名著翻譯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在尊重中國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一定的處理,既保證對原意的尊重,同時也應該拉進作品與目的讀者的距離。
(四)思維方式差異
在翻譯西方文學名著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思維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中西方對事物的看法與思維判斷等方面。在西方國家中,人們會更為注重事務之間的邏輯關系,作品也傾向于對這種關系的深入闡述,在結構層次上會較為分明;而中國人在邏輯思維上更為注重整體通順、辯證性,在文學作品觀賞中會注重動詞的使用,即對詞語精煉的要求程度較高。
因此,在翻譯西方文學名著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上述文化的差異,這樣才能在突出作品民族特色的同時,靈活巧妙地對文字進行翻譯,讓所翻譯的內容能夠更加生動。
三、文化差異下西方文學名著的翻譯策略分析
(一)同化翻譯
諸多譯者在翻譯西方文學名著的過程中都會將蘊意作為翻譯的關鍵,提出在把握作品蘊意的基礎上更為準確真實地表達出文學作品的意思。這種蘊意的把握要求譯者在掌握文學名著精髓的基礎上,大膽地突破其本身的束縛與框架,在不限于語言表意的基礎上,根據(j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文學名著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同化翻譯。
因此,譯者首先需要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著深入的認知與了解,這樣才能把握蘊意翻譯的收放與同化翻譯策略運用的程度。例如,郭沫若先生曾經將西方著名詩句“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pleasant king”翻譯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堯舜”。這里的“king”并沒有被譯為“國王”,而是被譯為了“堯舜”這一中國古代盛世的指代。郭沫若在翻譯這一詩句時就充分使用了同化翻譯的策略,更為注重中國文化的融入。
(二)異化翻譯
在西方文學名著翻譯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凸顯西方的民族特征與語言文化特色,譯者還可以采用異化策略。這種策略多是通過直譯、音譯、注釋等手段進行直接性的翻譯,相對于同化翻譯更能突出中西方文化的與眾不同。
以現(xiàn)代西方文學作品《紙牌屋》的翻譯為例,在書中有:“Blue Toyota Camry, its all I saw”。對該句的翻譯可以采用異化翻譯的策略,在考慮中國讀者認知方式與現(xiàn)有汽車品牌了解程度的基礎上,將其翻譯為:“我只看見是輛藍色豐田凱美瑞。”這種簡單且明了的翻譯手法更能突出文章的內容。
(三)語境翻譯
翻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溝通,對于加強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文化傳播具有突出作用。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要結合具體真實的語境以及各種文化特征,這樣才能進一步挖掘出文學作品中獨特的隱喻性,實現(xiàn)翻譯在意思上的真實性、貼切性。
以“Milky Way”的翻譯為例,但從字面意思來看,該詞組可以被翻譯為“牛奶道路”,但是結合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神話故事,就可以對該詞匯的深意與指代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了解到“Milky Way”指的是銀河。而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也應該根據(jù)詞組出現(xiàn)的位置、作用、語境等不同條件進行翻譯,突出詞匯的感情色彩與真正含義。
結論
在西方文學名著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對作品的翻譯產生直接性的影響,譯者必須要在尊重不同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作品、具體的語境,靈活使用多種語言翻譯的策略。但是策略的使用沒有絕對,在運用的過程中,譯者更應該采用同化、異化、語境互補的多元翻譯方法,更為巧妙準確地翻譯好西方文學名著作品。
參考文獻:
[1]黃玲玲.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翻譯的影響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7:65-66.
[2]高小慧.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翻譯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6:115-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