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摘要:多年以來高等院校中的美術教育普遍呈現一種按部就班的現象,教學模式一成不變,因循守舊,不變的教學內容。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自己想,自己看,自己畫”然后就進入放養的狀態,是的,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卻忽略了傳統繪畫基礎的學習。對于剛進大一的學生來說既是新奇的也是茫然的,不禁會發出疑問,我這么畫可以嗎?這樣的想法會得到認可嗎?會不會被否定?老師會不會說我?都在想著怎么樣才能讓自己的作品有新意,往往卻忽視了對傳統繪畫基礎的訓練。在大學的美術基礎教育中我們到底在學什么?我們的確是提倡引導學生質疑,啟發他們探索新思路,學會獨立思考,但是我們常說物極必反,一件事發展到了極致,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大家都去想怎么創新,怎么有新意,卻沒有了造型基礎這塊基石。在達到新穎的效果的同時卻也丟失了造型基礎。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基石;傳統藝術;創新;結合
一、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學模式的確立對學科教學來說是必要的,畢竟在大學專業學習的階段還是要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來上課的,大一的學生在進大學的第一年都要經過學校制定的專業課程進行學習,其目的是給接下來三年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漸漸的乏了,靜物臺上擺著的靜物幾乎沒有人畫,請來的模特也是被無限夸張變形,完全說不上還有什么造型基礎在里面,一味的想著新穎獨特,學生在這種思想的帶動下成為了這個模式的傳承者,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漸漸地忘記了要堅持傳統繪畫,甚至少量的堅持傳統繪畫的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會對自己的畫產生懷疑,是不是太過于傳統了。久而久之也慢慢的加入了沒有基礎的行列中。我們也就慣性的忘記了注重基礎教育,一直在不斷的想如何創新,如何變化。使傳統繪畫漸漸地沒落,就像傳統民間手工藝一樣漸漸地失傳或被遺忘。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都要在人物造型的舉止動作方面就追求穩健、簡單和自然的動作,在每一件作品中,人物都被賦予了更強的氣勢和活力,追求人物的整體感和結構感擯棄了鮮艷的色彩和瑣碎的細節裝飾,他們強調古代藝術的單純性,同時盡力克服自己對裝飾的放縱欲望。然而在現在的美術基礎教學中,學生為了創新,使自己的畫面新穎獨特而不斷的在畫面上做加法,反而使畫面顯得浮夸和繁瑣找不到主體,沒有了傳統繪畫的影子。
是的,社會在發展,經濟在發展,藝術也要發展,美術的基礎教學和其它的基礎教育一樣,也要跟緊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不斷的發展變化。可是堅持傳統繪畫的基礎訓練不是循規蹈矩而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它就像做房子時要打的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放心把樓層做高一點。教學內容其實也有涉及到繪畫基礎的訓練,然而教學目的僅僅是達到了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一條,那么打下堅實的繪畫基礎卻沒兼顧到。現在很多高校在進行美術教學的時候并沒有重視教材的使用,光憑想象力,偏向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導致了很多學生的作品偏向于平面化,體積空間的概念很匱乏,畫面效果缺少厚實感。高校確實需要重視培養學生人格、文化、創新以及審美等方面的培養,還應該重視學生繪畫技巧以及美術知識方面的教學。
二、教學模式的改變對傳統美術的認知帶來的阻力
由于近幾年反映高等院校美術教育的教學過于傳統化,教學手段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美術專業理論知識,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此番見解呼聲很高,并且反響極大,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極度重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雖然隨著這種教學制度的進行越來越普遍,學生們的思維也越來越活躍,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作畫方式越來越新穎,繪畫材料也越來越豐富,不僅僅局限在鉛筆,油畫 水彩 水粉等材料,但是正是由于現在的這種教學方法越來越興盛,反而把傳統的美術教育拋到了腦后,學生一味的找尋突破,想著怎樣才能使自己的畫面不同于其他同學的,題材和作畫方式更加的新穎獨特,可是在整張畫面中卻找不到傳統繪畫的影子,對于作畫技巧,對于形體的點、線、面,結構與構成,透視與空間,明暗與調子的概念越來越不重視,這對于中國美術教育是不是也是一種損失呢?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凡事都有兩面性,因此當我們在進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意義與作用的時候,不妨也從積極與消極兩方面來看。
1.積極方面的影響
我國的近現代美術教育,自上個世紀初至今日已經整整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旅程,它給我們現今的高等學校里的美術教育教學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為本世紀的美術教育教學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在這 21世紀的初期,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信息更新尤為快速,網絡的宣傳力度也在上升,人們接收新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了,所以美術教育的教學制度在在更新,新的教學制度的實施擴展了學生的思維范圍能力,在進行美術創作的過程當中進行思想再創造,老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播放國內外藝術大師的作品,講解藝術大師的藝術精神,使學生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欣賞和感悟大師的藝術作品感知自然、感知生活、感知大師的藝術精神世界,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了良好的思想觀念,這對于高校素質教育改革具有積極的作用。
2.消極方面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美術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改變,漸漸地拋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可是改變并不是完全的放棄,從前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有它的優勢所在,否則也不會延續這么多年,然而現在出現的狀態是重視創新和創造大大的超過了以繪畫基礎為基礎的創作,傳統繪畫技能遠遠的消失在腦海里,找不到傳統繪畫的影子。學生們的思想已經慢慢地將傳統畫法遺忘,這對于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歷史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參考文獻:
[1]李睦.《創新從美術基礎教學始--中國高等院校基礎教學狀況分析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4):150-157.
[2]宗賢.《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現狀透視》[J].《美術觀察》,1998,(5):56-59.
[3]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