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蓮
摘要:程標準明確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是符合學生思維認識過程的,即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實現實踐操作與數學思維的有效融合,我一直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關鍵詞:直觀操作;思維;有效結合
一、善借直觀操作
有效的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發現,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搭建探究,發現,研究的平臺,引導學生學會在直觀的操作中去探尋規律,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是幾分之一,幾份是幾分之幾,我進一步創設了如下的操作活動。
師:好,現在請你輕輕拿出一個長方形的月餅,你能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嗎?讓老師和同學們一眼就能看出來。
追問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學生的手中平面圖形學具不同,展示學生們的不同分法,涂法。
師:現在請你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師:觀察一下,這些月餅的形狀不同,折法也不同,大小也不一樣,但為什么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
通過剛才這個操作活動,學生明確了不管是什么形狀的物體,大小雖然也不相同,但只要被平均分成2份、4份,每一份都是1/2、1/4。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自己喜歡的幾分之一。從而明確分數這一概念。
學習作為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需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這里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實物抽象過渡到平面圖形,在充分地幾個層次直觀操作后,學生由表象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不僅深入地體會了分數的含義,同時,幾分之一的教學完全融入到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中,水到渠成地突破了重難點。
二、鼓勵直觀操作
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由他自己去發現、探索、研究。”因為這樣才能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聯系。數學課要使學生在真正的探究操作活動中學會學習,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三角形的認識》一課中,我在學生對三角形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后,引導學生試著用三根小棒擺出一個三角形,體驗三角形的形成過程。在學具中,我故意放了一組不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造成學生的認識沖突,從而再次突出“圍成”一詞的重要性,同時也滲透了“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數學思想。
又如:《認識人民幣》一課中,引導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是這一課的重點,因此,我首先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觀察討論,然后觀察手中的人民幣,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接著讓學生把手中的學具分類。這樣的設計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培養了搜集、獲得有價值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生的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動手操作,學生掌握了不同地人民幣分類的方法,個性思維得到了充分地展現。
三、巧用直觀操作
把一些抽象地數學概念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數學事實,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使他們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整理,找出有規律的現象,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概念知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
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一課中,我在導入時讓學生擺15個小圓片,把它們一份一份地擺起來,每份個數要相同,每份可以擺幾個呢?邊擺邊填寫表格。在填寫表格時,學生發現,一種可以正好分完,一種分后還有剩余。在此基礎,點撥引導學生說,如果把多出來的這些小圓片再分一分行嗎?學生發現不能再分了,這些數比除數小。
有余數除法是從表內除法過渡到表外除法的的橋梁,也是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這樣的導入,一方面創設了活動情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初步讓學生從操作活動中,感悟到了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區別和聯系,另一方面為學生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做了很好的鋪墊。
又如:在《角的初步認識》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課前就讓學生準備了用不同邊長的硬紙條做成的可以活動的角。
師:請大家展示一個角。(學生操作)
展示一個比這個小的角,再展示一個比這個角大的角。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活動,你發現了什么?同桌兩人交流一下。
生1:活動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越大。
生2: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師:是這樣嗎?請大家驗證一下。
“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的操作活動雖說是基于學生個體的數學活動,但在合作探究、交流體驗中,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分享交流、整理拓展,這對學生學習知識的頓悟、理解和掌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孩子思維的智慧在指間”,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從最適合學生的角度出發,從教學實際出發,用好實踐操作,實踐操作是為了“動”而后的“靜”,應該指向思維的核心區間,著眼于思路和打開、思維的碰撞。靜靜地思索是數學課堂的主旋律,是向數學學科本質回歸之路。
參考文獻:
[1]沈全勝.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探析[J].科教文匯,2015.12.
[2]高志友.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J].科技信息,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