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美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個體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需要的也就是興趣的對象。正是由于人們對某種事物產生了需要,才會對這些事物發生興趣。興趣不僅是產生和保持學生注意的重要因素及求知的動力,而且也是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產生對學習愉快的積極感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途徑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師善于創設適當的課堂情景,不愧是一種好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景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就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景:把20%的鹽水10千克改制成含鹽30%的鹽水,怎么辦?“怎么辦?”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引起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提高濃度的途徑有:使鹽水中的鹽變多――加鹽;使鹽水中的水變少――蒸發水;加濃度更大的鹽水。由此提出三個不同的問題:(1)需加多少鹽?(2)需蒸發多少水?(3)需加濃度多大的鹽水,要加多少?從而使問題的思路明朗化。當加鹽時,鹽水中水的質量不變;當蒸發水時,鹽水中鹽的質量不變;當加鹽水時,鹽和水的質量都在變化。這樣就培養了學生考慮問題的全面性、嚴謹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去思考。
二、創設生活情景
數學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數學不斷發展。讓學生接觸到生活中的數學,才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飽含熱情去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因此,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我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規律,盡可能選用他們樂于接受的、接近他們生活的內容為題材,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當教學完百分數應用題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題:老師想買一臺九陽豆漿機,百威電器八折大酬賓,勃郎電器標著:豆漿機折中折,九折后再九折。你們說說老師應該到哪家去購買?此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各抒己見。最后在爭論中達成一致協議:先摸清商店同品牌同型號的豆漿機的原價(就是百分數應用題中的單位“1”)。再計算出豆漿機賣出的現價。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買。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學生既鞏固了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又受到了優化思想的熏陶,體現了數學對生活的價值。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在教學小數除法(整數÷整數=小數)時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景——生活中有這么件事兒:有4位大學生今年快畢業了,他們叫李強、張紅、劉麗、王剛。他們來自同一個宿舍,到畢業的時候,他們4人去聚會,一起吃了頓飯。服務員來收錢,王剛付了100元,服務員找給他3元,這帳就結了。他們4個人準備AA制。你知道什么叫AA制嗎?(生:就是平均每人應該給王剛多少錢?97÷4=24元……1元)以前我們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給24元或25元就行了。但今天的錢是我王剛出的,你給我24元,我不干呀;你給我25元,那你虧了。隱隱中滲透出小數的真正意義:那就是在24和25之間一定還有其它數(小數)。也就是余下的1元又該怎么分呢?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1元=10角,再用10角去分,分掉了8角;剩下的2角=20分,每人恰好又可分去5分。瞧,吳老師的課既有情景又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去探究……
三、創設故事情景
布魯納在《論意義行為》中告訴我們:“邏輯假設在置于正在進行的故事之中時最容易為兒童所理解。”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們的生活由一個個故事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義。聽故事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是一大樂趣。在課堂中介紹一些與本課有關的故事,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一課時,上課伊始,就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個和尚,和尚在講故事。講的什么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個和尚,和尚在講故事。講的什么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個和尚,和尚在講故事。通過此故事讓學生對什么是“循環”有了深刻的理解,為后面循環小數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又如,在教學約分時,創設了一個故事情景:一個蛋糕店高薪招聘一名員工,來報名的人很多。老板于是拿出一塊圓桌面大的蛋糕放在柜臺上。說:誰能在2分鐘內切出這個蛋糕的75/100.我就錄用他。不少人紛紛搖頭嘆息——兩分鐘怎么分得出呀。只見一位青年沉思片刻,來到柜臺前拿起刀子唰唰兩下就把蛋糕切開,端起其中的一些蛋糕走向老板。老板滿意地笑了。你知道青年是怎么做到的嗎?為什么?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舉手,生怕老師抽不到自己。
四、創設操作情景
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在操作實踐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主動學習的狀態中去,使課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有序狀態。如:在教學圓環的面積時先讓學生用圓規在紙上畫一個半徑5厘米的圓,并用剪刀剪下此圓;再在此圓中用圓規畫一個半徑3厘米的小圓,并用剪刀剪去小圓,得到圓環;最后學生們都非常輕松地求出了圓環的面積,還探究出了圓環面積的計算公式S環=πR2-πr2=π(R2-r2)。
“創設情景”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更是一種藝術。一堂優質的數學課,“創設情景”與教學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應油水分離,而應水乳交融;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緊緊圍繞教學內容來設計恰如其分的情景。恰到好處的“情景”能激發學習興趣,成為啟迪思維,強化記憶,幫助理解,發展能力的興奮劑和催化劑,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