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英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與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生活決定教育,而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成為真正的教育。”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源于生活,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法。
關鍵詞:語文教育;生活化;分析
新課程教學改革就中學語文教學就明確指出:“語文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應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與生活建立廣泛的聯系,將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生活化,提升學生生活能力、生活技巧?!闭Z文教育生活化是語文教學發展改革的必然結果,生活化教學法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了活力和生機。然而現階段,我國中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情境不盡如人意,受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部分老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應試技巧的教學,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存在教學與生活相脫離的情況,學生高分低能、缺乏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筆者從語文教學生活化概念入手,分析了生活化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解讀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概念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不單是指語文教學注重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并運用語文,還包括教師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陶冶靈魂、磨煉思想、完善人格水乳交融起來,使語文成為生活的一種和諧音。生活化教學是中職語文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必然,也是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迫切需要。只有我們突破語文教學的傳統壁壘,加強生活化教育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深入滲透,不斷挖掘與運用生活化的教育資源,凸顯出語文課程的現實價值,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2中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教學法分析
2.1語文課程設置重學生的生活實踐
目前中學語文課程結構調整最突出的一點,是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這是語文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標志。這門課程既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外活動,也不同于美國教育家杜威所倡導的“活動課程”。而是在學科類教學之外,“通過一定的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以學生為主體,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以實踐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主要特點的多種活動內容的課程”,該課程促使語文學科發生重大的變革。要建立“多元化”的目標模式。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性學習,在生活實踐中,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
2.2在課堂中感受生活
語文講讀要生活化,即課堂講讀要面對中學生生活實際,要求教師善于提煉文本的靈魂,并能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使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為了文本內容更自然地連接學生的生活,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等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在講授課文過程中,聯系生活的實際,也許由于時代久遠,學生難以體會當時作者的感情和思路的發展,那么教師就要介紹時代背景,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體會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在更深刻、更廣闊的生活背景中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努力使學生的知識世界、人文世界與生活世界得到整合。
2.3語文訓練生活化
設計、開展豐富多彩、貼近生活的課外語文活動,實現語文訓練生活化。要突破語文教學的現有困境,實現現代語文教育的目標,實現學生實際語文能力的綜合發展,就一定要把課外語文活動納入到整個語文教學體制中,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輔助內容。語文活動的開展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應用和操作能力、傳承民族文化、掌握現代科學手段以及提高學生的個性品質和創造能力。開展活動應有“高位”意識,保證活動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特點。
2.4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
要改變嚴肅刻板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一種民主、信任、寬松、溫暖、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像朋友般親近老師,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專注地投入語文學習,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當學生從老師那里獲得理解和支持,得到鼓勵和信任,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便會形成認真學習、積極生活的強大動力。在這股正能量的引導下,課堂間的師生互動與交流自然增多,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的教學效果也會變得事半功倍。圖片、音樂、視頻、flash、微信、微博、微課等形式多樣的媒體手段,在不同課型上的充分利用,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學生的感官帶來更加直接的沖擊,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巨大震撼,增加了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從而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意識。
2.5設計生活化的教學過程
第一,在課前練習活動中穿插生活化的內容。為了在未來社會的人際交往中,習得基本的交流技巧,能夠學會傾聽和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語文課前可以設置三分鐘的口頭說話練習。而要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言之有物,享受“說話”的樂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生活閱歷,結合課文內容與時下熱點,循序漸進地安排合適的說話內容。第二,課前導入和知識拓展體現生活化元素。課文的導入部分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情感的關鍵,往往會引入熟悉的生活事件。在學生沒有了解課文內容前,先引入一些與環保相關的圖片和資料,看到被污染的生活環境、被大肆砍伐的森林,很快便能將此與課文的主題聯系起來,指導學習方向,奠定情感氛圍。
3結語
語文教育生活化是指實現語文教育與生活的有機統一,挖掘生活元素資源開展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應用語文,發展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育模式。人具有社會性,人不能脫離現實生活生存,更不能只做一個與世隔絕的讀書人。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切生活皆語文”的教學情境,培養高情操、高素養、高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衛霞.語文教育生活化的途徑研究[J].成才之路,2015(28)
[2]段志富.對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5(01)
[3]陳軍霞.用生活的水源滋潤小學語文課堂[J].環球人文地理.2014(20)
[4]張潔.積極探索,實現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J].新課程(上).2014(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