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豬骨,假羊腿
在參加全球發展與中國視角動物考古學術研討會會議期間,幾名專家在某酒店就餐時點了一盤烤羊腿,專家們根據骨頭判定其并非羊肉而是豬肉,并就豬骨形態尺寸及家養還是野生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考古學家們在與酒店交涉后,這道菜被免單。近日此消息在朋友圈引發熱議,網友表示,原來吃飯也要看專業!
無獨有偶,安徽大學學生薛純通過DNA檢測的方式,對合肥66個攤點的羊肉串進行了肉類成分檢測,結果出乎意料,在采集的66個樣品中,羊肉只占大約兩成。
素材解讀
1.環境。點羊腿卻吃出豬骨,這樣的結果令消費者大倒胃口。然而,這個不為人知的秘密的發現,不是源于商家自曝家丑,也不是來自普通消費者的指證,更不是得益于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而是依賴于幾位動物考古學家,用專業的眼光去發現的。問題是,動物考古學家的專業技術,用于識別羊腿的真偽,用于享受免單的“優待”,不知是彰顯了科技工作者的幽默,還是食品行業的墮落,抑或是消費者的悲哀?媒體反復宣講識別商家騙局的小竅門,樂此不疲,問題是,消費者是否需要火眼金睛?如果任何產品都需要消費者親力親為查假辨偽,那么如此消費環境不得不讓人捏一把汗。
2.誠信。商家“掛羊頭賣狗肉”,以次充好,或以假亂真,說到底是為了牟取暴利,是一種違法欺詐行為。黑心商家出賣誠信令人憤慨。“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不管是假羊肉串,還是假羊腿,雖然不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多大損害,但卻突破了食品行業的誠信底線。試想,羊腿中吃出豬骨頭,66個樣品的羊肉串,僅有不到兩成是羊肉。試問,還有多少問題食品,需要考古學家和DNA檢測去發現?
南北“稻香村”之爭
稻香村是北京老字號糕點店,也是外地游客去北京最愛帶的禮品之一。可是,在北京的核心商業區——王府井金街上,竟有8家稻香村專賣店或柜臺,讓人搞不清到底哪家才是正宗的。比如,北京稻香村和蘇州稻香村都是有著百年使用“稻香村”標志歷史的企業,二者產品類型、口味也類似,只是價格不同,極易讓消費者混淆。兩家為了“稻香村”商標使用權而對簿公堂,官司打了10年之久。最后,北京稻香村因注冊在先而被判取得了商標使用的合法權。但現實中,蘇州稻香村不僅仍在使用“稻香村”商標,而且,其發展勢頭似乎更猛。在市場的短兵相接中,反而是貨真價實的老字號敗下陣來。
素材解讀
1.傳承。諸如南北“稻香村”并非是假冒偽劣產品,這種并存和糾紛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作為百年老字號,當年繁盛之時,許多品牌在各地都建有分號,很多老字號地方化后,就出現了不少地方都有同樣商標的情況。可是,一旦一家出現質量問題,就會連帶其他老字號的品牌形象受損。要讓百年老字號能夠真正地傳承下去,厘清商標權屬是首要之義。
2.維權。一些老字號曾為了維持經營,而將品牌轉讓給合作方,但這其中有的合同已經到期,但合作方仍然濫用商標。這不僅讓消費者難辨真假,對老字號本身來說也是傷害。老字號傳承不易,須格外愛惜自己的羽毛,亮出利劍維權,千萬不能讓這樣的“李鬼”壞了老字號的金字招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