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爾可
院校是培養適應高水平人才的基地,衡量院校的工作,其基本標準,就是看培養的人才的知識和能力是不是符合社會實際,能不能適應未來發展,受不受社會的歡迎。這應該是院校一切工作的著眼點。
一、構建怎樣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
知識,是人對世界的客觀認識,是事物的屬性與聯系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知識的構成方式。不同職業或需要不同的知識結構,或需要不同的結構核心。理想的知識結構,是就相對的職業而言,適應職業需要的知識結構才是合理的。能力,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特征和技能。作為一個高水平人才的能力是指從事本職工作所具備的心理特征和活動的技能。其突出標志是完成工作任務所能達到的程度和質量。包括觀察、判斷、應變、創新、預見、表達等基本能力。
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是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使之轉化為自己的主觀世界的部分內容,以備以后需要時提取出來,在行動中發揮作用。因此,知識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證。
能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能力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比如說學員掌握了有關科學觀察方面的知識,就會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掌握了現代指揮管理知識,就能提高他們的指揮管理能力。因此,離開了知識的學習,一個人要想發展能力是無從談起的。同時,能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前提,不具備感知的人,就很難獲得理性知識。因此,能力與知識是密切聯系的。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個人知識的多少不能完全表明他的能力的大小。有的人讀了不少的哲學書,具有不少的“辯證法、一分為二”的知識,但他并不一定就能通過所學的這些知識把某個問題處理好。有的人學了不少現代知識,但他并不一定就能做到實際運用。這主要的原因,是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有一個內儲和外儲的過程,通過內儲和外儲的潛移默化,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并通過這種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顯示出它的決定作用。
二、遵循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基本規律
1、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是人才成長要遵循的客觀規律。掌握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基礎,能力是挖掘知識寶庫的鑰匙。二者不可偏廢。人才的成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按其能力的增長和工作實績逐步提升,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有無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便可充分顯露來;二是流動性大,循環快,任職能力弱,踢不開“頭三腳”的,往往很快就會淘汰。改做其它工作,其繼續發展潛力也就無從談起。三是按照院校培訓體制,一般需經初、中、高三個層次的入校培訓。這種培訓,也是為了更新知識,從而為培養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所以,院校應把立足點放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上。并適當考慮發展潛力。
2、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需要。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是院校的重要職責。這在當前來說已引起各類院校領導的重視,并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但就實際情況看,距這個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級院校必須把如何使學員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作為當前深化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點內容。
三、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首先,在“轉化”問題上,以打牢基礎知識為主,挖掘潛能,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傾向。有一種觀點認為,能力只有通過應用知識的訓練,才能得到充分發展。于是,有的院校把提高學生的能力的主要途徑放在了開設第二課堂、模擬訓練,崗位實習等等。不重視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學習。應該說,這的確是一種提高能力的好辦法。但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個方面上,其結果既不可能使知識做到有效的遷移,又不可能使能力得到高層次發展。由于基礎知識未打牢,專業沒有學好,勢必造成知識結構的“殘缺”,以至在未來使能力形成的水平受到限制,缺少后勁和發展潛力。
其次,在課程設置上,要講究課程的科學性、內容的統一性、對象的適應性。應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規劃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特別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權應該有所集中,以保證宏觀規劃的統一性。同時要搞好微觀控制。由于教學活動的年體性強,為了防止“走題”、“變調”,搞好微觀控制是有必要的。搞好微觀控制首先要有穩定的教學大綱,并且有計劃地組織試講和聽課,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保持教學的統一性和一貫性。
再次,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學的考知識與考能力相結合的考核制度。長期以來,各級院校采用的考試形式一般都是開卷與閉卷。這二種考試形式,其優點是能比較全面地考核此門功課的掌握情況。缺點是容易“一錘定音”。實事上,有時會出現二種情況,一種是“高分低能”,另一種“低分高能”。因此,這就要求既要考知識的程度,又要注重考其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這些知識,則又是一個判斷、應變、創新、預見的能力過程。能夠全面體現真實水平和實際能力。
第四,要充分發揮老師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導向作用首先體現在對學員學習動機的激發上。動機來源于需要,而需要總是指向一個特定目標,而且這個目標只有在有可能實現時,才能形成動機。就學員的情況看,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需要補充、強化某學科知識;有的需要取得某科學歷;有的是因為“騰位子”才來學習的,并無明確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指出:“一個受學生愛戴的教師所說的話,比一個與他們格格不入且受他們鄙視的人所說的話,他們接受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從后者口中說出的即使最崇高的思想,也會變成可憎恨的東西。”所以說老師在促進“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合格人才的工作中,擔負著極為重大的責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
綜上所述:人要對社會發生作用,必須具有一定的才能,人們對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也就是才能釋放過程,為要釋放才能,首先要不斷吸收知識,一個人的才能就是在吸收、釋放、再吸收、再釋放的無限循環中增長起來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