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星宇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從城市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生活蓬勃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那么,政府在群眾文化繁榮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農村文化生活的短板有哪些,今后的群眾文化發展走向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在深入基層開展文化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幾點思考。
政府之手的推動作用分析
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提高,文化繁榮發展迎來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從高層規劃看,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對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多次講文化、談文化、論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作了精辟的闡述,極大地豐富了黨的文化建設理論。從政策環境看,支持文化發展政策措施密集出臺,文化事業發展的政策保障力度前所未有。從2014年起,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促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起到了重要政策保障。從執行力度看,各級政府在執行相關文化扶持政策中毫不含糊、屢出新招。尤其對政策執行力相對較弱的基層,通過層層不削弱的落實力度,結合地方實際,創新開展文化惠民實事,打造群眾文化節會品牌,成果顯著。從考核機制看,各級政府部門不但層層敲實考核事項,建立臺賬,細化內容,從一件一件的群眾文化活動個體入手,考核政策使用情況、文化惠民實事落實情況。
群眾文化發展的現狀
文化的發展有很強的逆經濟周期發展的特性,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轉方式、調結構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彈性系數增大,為群眾文化生活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根據通行的統計,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對藝術品的需求會成為潮流,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至5000美元時,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呈一種“井噴”式增長。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進入一個新時期。當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社會化不斷完善。尤其是在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各地將文化投入向基層傾斜,在農村建設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文化陣地,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隨著今年《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頒布實施,更多的文化惠民政策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形成了基層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小氣候。
群眾文化發展的短板
文化生活城鄉差距大,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文化生活難以實現均等化發展,成為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最大短板。具體表現在,一是公共文化服務覆蓋不全。調研發現,近年來,各級推進基層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有些沒有落到實處,特別是在貧困村、自然村,文化設施覆蓋率更低。大多數基層文化設施使用率低,無人管理,老百姓不愿到這些文化活動室參與活動。二是群眾文化宣傳普及較差。這也是為什么多地群眾文化活動風風火火的搞,群眾文化滿意度卻一直不高的原因之一。由于宣傳普及不夠,群眾對文化內容的理解還不全面。有些群眾單純的以為文化娛樂就是看戲、看演出,不認為看電影、看電視、聽廣播、跳廣場舞等是文化娛樂活動,在基層,鄉鎮文化站一級工作不到位,對“文化”的宣傳、普及不夠。三是提供的文化產品與群眾需求不對接。自2006年實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來,文化產品、服務都 是上級配送群眾被動消費的形式,如農家書屋圖書配送、電子閱覽室建設等,離群眾要求遠,只強調“政府提供什么”,不管“群眾需要什么”。隨著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對文化的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在更便利、更高標準上提出要求,文化產品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不對接的問題更加突出。調研發現,有些群眾要求加大文藝培訓特別是廣場舞的培訓力度,多參加比賽、多上電視;有些提出邀請高水平的演出團體前去演出;有些提出進行書畫培訓等。四是基層文化隊伍斷檔斷層。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趨勢下,國有院團改革后面臨巨大困境,基層的專業文藝院團少,最受群眾喜愛的“一村一年一場戲”演出,多數靠莊戶劇團承擔,演出質量不高,效果也不好。尤其是鄉鎮(街道)文化站一級,管理人才斷檔嚴重,工作人員在編不在崗,文化工作成為“副業”。村一級更不用說,沒有文化聯系人,設施沒人管,活動沒人組織。
群眾文化重點抓什么
關于解決這個問題,很多群眾文化工作者都進行過探討。筆者認為,未來的群眾文化關注的重點在于以文化精準扶貧為抓手,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向貧困村、自然村、貧困戶延伸,同時,創新服務內容、形式和載體,實現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以問題為導向,提供文化供給。從當前的基層需求看,推動群眾文化生活繁榮發展要抓細抓小。比如,突出抓好文化小廣場等文化設施建設。為貧困村、自然村籌建文化小廣場、綜合文化活動室,為群眾提供基本的文化活動場所。同時,制定出臺“文化小廣場管理使用辦法”等,規范管理,將建設與服務跟進一體推進,改變過去農村文化場所重建不重用的問題。比如,將“一村一年一場戲”演出、“一村一月一場電影”放映扎根在基層。依托文化設施和文化志愿者隊伍,扎扎實實開展“種文化下鄉”,層層培訓文化能人,重建基層文化人才梯隊。同時,通過建立微信平臺,上傳演出、放映場景,進行適時監督。實行菜單式演出、放映等標準化管理機制,推廣公益電影標準化放映模式,根據群眾觀影內容需求,調整片源,吸引更多群眾觀看電影。再如,著力解決收聽收視難的問題。通過地面數字電視、有線電視、網絡電視等多種渠道,逐步解決覆蓋范圍內農村群眾免費看電視問題,推進“村村通”、“戶戶通”建設,讓老百姓聽到黨和國家的聲音,加強宣傳工作力度。無論怎樣的細節小事,只要是能讓群眾得到實惠,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就要完善好機制,建立好臺賬,抓好責任落實。文化部門尤其要深化臺賬管理制度,對文化惠民重點工作,逐項列出臺賬,明確工作措施、時間節點,定期進行調度督導。地方政府要細化文化站考核辦法,發揮文化站、文化站長在基層“宣傳”文化的作用。組建全市文化志愿隊伍,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讓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遍地開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