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段天賜
摘要:吳祿貞以革命排滿為己任,先發起組織勵志會,又加入興中會,領導了武昌花園山聚會,對于革命力量的發展壯大起到了極為重要的發展促進作用,此外他鼓動發起了北方軍隊張紹曾,從北方呼應了武昌起義,對于武昌起義的成功有巨大意義。
關鍵詞:吳祿貞;革命思想;武昌起義;影響
吳祿貞在留學日本期間深受孫文革命思想影響,于是在1898年“在橫濱渴孫先生文,聽其革命理論, 故其革命思想受孫中山啟導之處極多”,于第二年加入興中會,“與沈翔云、戢元丞等, 慕名往訪, 一見如故, 于中山先生尤為傾倒備至。”[1]其在思想上對革命派存在著明顯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使得其一生致力于革命,對之后的武昌起義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成立革命團體,發展革命力量
在辛亥革命前夕,湖北反對清政府的組織已經有很多,這些組織或多或少的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為了國家和民族而進行各種反清斗爭,為武昌起義的發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組織基礎。在這種大的趨勢影響下,吳祿貞發動了武昌花園山聚會,開創了湖北革命組織的先河。武昌花園山聚會的成立是基于吳祿貞這一革命骨干的一個革命機關,主要發展進步青年及留日學生等支持革命的新力量,吳祿貞負責該組織的日常事務。“武昌學生當時已經感受到了新思潮所帶來的氣象變化,大家不約而同聚集在曾公祠,痛斥清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當晚,朱和中、呂大森達到吳祿貞的住處舉行會談,主要討論了三件大事,一是在武漢設立秘密會所,以更好的與各地同志之間取得聯系;二是將參加革命的同志介紹到軍界當中,從內部分化敵人的軍事力量;三是與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保持一致。將革命的秘密機關設置在由日本歸國的青年學者李步青的住所中,之后進行聚談時就定在花園山。自此,以花園山為中心的革命組織力量迅速發展壯大,武昌起義的爆發就是在此基礎上得以進行的。武昌花園山聚會是一個秘密組織會所,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一批杰出的青年革命家,因而,花園山聚會在湖北歷史上被定為第一個有著明確規章制度的革命團體。
二、宣傳革命思想,堅定革命信念
為了擴大花園山聚會的規模、增強該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吳祿貞積極宣傳進步思想、培養革命骨干,發展革命力量,使更多的優秀青年加入到了革命隊伍中,既為武昌起義作了思想理論準備,同時也發展了革命力量。利用各種場合、采取多種方式、抓住一切機會是吳祿貞進行革命思想宣傳的主要手段。自1902年于日本畢業歸國之后,吳祿貞就致力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宣傳與教育,湖北省當局并不希望吳祿貞將革命思想引入湖北,因而對其革命活動大加阻撓,但吳祿貞一直堅持向廣大青年學生灌輸革命理念,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年接觸到革命思想,為武昌起義醞釀了革命的氣息。
花園山聚會的宣傳與教育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書籍與革命宣傳冊子,因此,花園山聚會的革命骨干特別在上海成立了能夠刊印革命進步書籍的公司,將這些刊印出來的書刊、報紙、雜志由滬運入武漢;為縮短運輸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有時他們會專門派人到上海采購革命宣傳書籍,之后將這些書籍重新命名,刊印裝訂散發到青年聚集中心。革命進步書籍的采購是有明確分工的,各革命骨干相互配合,如孔庚負責將用到的革命宣傳資料由滬運入武漢,吳祿貞負責將《革命軍》、《猛回頭》、《警世鐘》等書籍更名翻印,并指導組織其他成員將革命書籍散發于青年人集中的學校、軍界等機關[2];為了提高革命思想的宣傳效果,他們特意購買了幻燈機、世界民族運動的宣傳片子,由時功壁對這些幻燈機及宣傳片進行管理,說明由耿伯釗負責,而吳祿貞則親自為廣大青年講解。學校和軍營是革命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因而吳祿貞重點加強了對學校、軍營等地的人員的宣傳和鼓動,為革命注入新鮮血液。為了提高知名度,吳祿貞經常會將一些有著堅定的革命信仰的人士到花園山聚會闡述自己的革命觀點,加強對革命者的思想教育,黃興由上海返回湖南,路過湖北武昌,居住在花園山孫森茂的寓所,每天宣傳革命思想。
三、發動北方軍隊起義,呼應武昌起義
早在武昌起義之前,吳祿貞就已經擬定出了自己的北方起義計劃,在清政府舉行永平秋操的慣例下,擔任第六鎮銅制的吳祿貞認為這是一個發動起義、推翻清朝統治的時機,以熊成基為例,將軍事演習變成操地起義。因而吳祿貞迅速聯系舊時同學兼主張革命的張紹增、藍天蔚等人,共同商議起義事宜,約定讓新軍自帶子彈、槍支在秋操中伺機起義。由于吳祿貞在出任新軍職務期間表現出明顯的革命主義傾向,因而清朝政府臨時取消了吳祿貞參與秋操的資格。之后吳祿貞積極著手各種反清準備。1911年10月爆發武昌起義,吳祿貞與張紹增商議聯合山西起義軍共同北上徹底推翻清朝統治。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后并不想吳祿貞將繼續革命,于是收買了侍衛營長馬惠田刺殺了吳祿貞。吳祿貞對于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革命成功后南京臨時政府追封吳祿貞為“大將軍”。
參考文獻:
[1] 趙宗頗,夏菊芳 著.吳祿貞[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2]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02- 1904年(初稿) [M].臺北: 國史館, 1974.
[3] 王臘成.吳祿貞與辛亥革命團體[M].宋衛成.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征文.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