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虎林 金利民
在戰火中磨礪的兵工匠心
—— 特能集團晉東公司老兵工安振芳小記
■ 楊虎林 金利民
19歲那年,經老鄉引薦,他報名參軍,從河北平山的晉察冀軍區供給部修械所學徒工做起,先后鍛造刺刀、砍刀,修機槍、大炮,加工零部件,裝配步槍、擲彈筒、槍榴彈筒、飛雷等,在血雨腥風中輾轉于“馬背式”兵工廠,在戰場和作坊裝配、運送彈藥之間摸爬滾打,逐步成為一名掌握高超加工技術的革命工匠,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等正義戰爭和新中國兵工建設獻出了青春熱血和畢生精力。
精神矍鑠、隨和樂觀,愛講抗日故事,喜歡看書讀報,善于自制生活用品,勤于修補家當電器;一生視為家珍的,竟是裝有萬用表、電烙鐵、鉗子、扳手、手鋸等各種維修工具的“百寶箱”和從鬼子手里繳獲的一雙手套(見照片)。就是這個陳舊的“百寶箱”和鬼子的一雙手套,陪伴一位抗日熱血青年追隨共產黨在抗日戰火中創建、保衛兵工廠走過無數艱險歷程,見證了他堅守保家衛國的初心,在血雨腥風中輾轉磨礪,逐步成長為生產裝配武器彈藥的老工匠。他就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特能集團晉東公司離休老兵工安振芳。
安振芳,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1940年4月參加抗日兵工廠。1946年入黨,1982年離休。從少年時代起,耳聞目睹日本鬼子奸淫擄掠殘酷暴行的他,就萌發起參軍抗日、保家衛國的“初心”。19歲那年,經老鄉引薦,他報名參軍,從河北平山的晉察冀軍區供給部修械所學徒工做起,先后鍛造刺刀、砍刀,修機槍、大炮,加工零部件,裝配步槍、擲彈筒、槍榴彈筒、飛雷等,在血雨腥風中輾轉于“馬背式”兵工廠,在戰場和作坊裝配、運送彈藥之間摸爬滾打,逐步成為一名掌握高超加工技術的革命工匠,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等正義戰爭和新中國兵工建設獻出了青春熱血和畢生精力。
當學徒工初期,修械所主要任務是修理槍支。安振芳一邊學習文化知識,一邊在師傅的指導下修槍。起初,由于沒有裝配圖紙,槍支制式不同,既有漢陽造,又有從鬼子那里繳獲的三八大蓋,他們就把壞槍和好槍一起拆散研究對比,弄懂以后再把好槍重新組裝起來,維修壞槍,有時還需自制零件。特別是我軍繳獲的日本槍多種多樣,備用的零件也常常殘缺不全,大多需要自己琢磨設計、自己加工制造零部件。盡管沒有先進的加工測量設備,但就是憑借這些手鋸、銼刀、卡絲鉗、螺絲刀等簡單工具,加上他愛動腦子、想辦法、找規律,逐步學會修步槍、手槍、機槍、大炮,并開始鍛造砍刀、刺刀。1941年,他所在的修械所由軍工部接管,并編入二連。隨后的兩年間,日本鬼子連續大掃蕩,修械所的戰友們在與日本鬼子周旋中,不慎丟了幾臺設備,部分戰友被鬼子殺害,修械所的廠房被鬼子燒了,修械所被嚴重破壞。上級決定把他所在的二連與一連合并,先后輾轉到平山縣磨子平村、阜平縣金龍洞建廠,生產擲彈筒,仿制繳獲日軍的82毫米迫擊炮彈。在生產82彈引信線重疊簧片過程中,起初是手工操作,加工效率低,他改進了工裝模具,機器加工取代了手工操作,極大地提高了加工質量和效率。盡管他們居無定所、流離輾轉,但從來沒有停止生產武器彈藥的步伐,特別是生產的82毫米迫擊炮彈,機動靈活,無打擊盲點,殺傷半徑大,有力地打擊了日本鬼子。
抗日戰爭勝利后,上級安排安振芳他們到河北宣化府接手日本鬼子留下的兵工廠,利用這些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先后生產過50彈、82彈、120彈,特別是150彈,是當時革命根據地兵工廠生產的大口徑炮彈。1946年傅作義進攻張家口時,他們離開宣化府兵工廠,先后回到阜平縣連家溝、平山縣羅漢坪創建兵工廠,繼續生產150彈、120彈。但加工檢測設備嚴重不足,特別是車床少成為生產瓶頸,工廠領導決定用廢舊的鉆床改裝簡易車床。于是安振芳帶領工友們自行設計圖紙,并手工加工了刀架、夾緊系統、齒輪等,很快就投入使用。當年安振芳被上級評為“生產線上的英雄”榮譽稱號。隨后在解放太原過程中,朱德總司令和賀龍元帥親自到兵工廠催促150彈的生產。他們就是利用這些土法改造的加工設備晝夜生產武器彈藥,為解放太原做出了貢獻。
1946年,軍事工業部決定在河北建子彈廠,急需一批沖機作生產設備。三名反戰同盟的日本籍工程師連夜設計出技術圖紙,卻在設備零部件生產加工過程中遇到了難題。工人們的加工質量、效率不高。要知道,沖機拖延一天投入使用,子彈就晚一天交付火線戰士使用。在兵工廠領導一籌莫展之際,安振芳勇敢地承擔了此項加工任務。他帶領4個工人師傅,僅用一個半月的時間生產安裝了7臺沖機,為子彈廠早日投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9年8月,安振芳調到山西陽泉兵工六廠(晉東公司前身),歷任工長、主任、科長、生產長,主要工作是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技能人員開發生產新產品。他們先后開發生產反坦克手榴彈、民用水車,設計加工銅雷管工裝設備、小底火工裝設備、黑火藥生產線等。1951年,工廠生產新開發的民用水車時,遇到了鍵環加工質量不穩定、效率低的問題。他到太原兄弟企業取經后得到啟發,回廠后很快革新改進,較兄弟廠加工鏈環的質量效率還高出許多,當年被工廠授予特等功臣獎章。在抗美援朝期間,得知解放軍從前線繳獲一些美式武器彈藥運到北京,安振芳通過五機部(兵器工業部)帶回8個樣品,在極短的時間他們就測繪出產品圖紙,并自主設計成功全套工裝設備生產線,生產的彈藥經實戰檢驗完全滿足使用要求,交付部隊,在抗美援朝中發揮了作用。
從繳獲日本人的82迫擊炮并成功仿制、組織生產,到設計自動篩藥裝備,將手榴彈用的裝藥由手工篩藥改為自動篩藥;從設計自動平底機,用于小底火裝配,替代了手工操作,到設計加強帽自動送料裝置,解放了操作人員的雙手,降低勞動強度……晉東老兵工安振芳在艱難險阻中堅守保家衛國的初心,把青春熱血和聰明才智獻給了人民兵工建設事業;在戰地更迭、流離輾轉中因陋就簡、土法改造磨礪兵工匠心,為提高武器彈藥戰斗力及加工效率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其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令人敬佩、催人奮進。
楊虎林,中國兵器特能集團晉東公司黨群工作處副處長;金利民,駐某地區軍代室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