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伊拉克特約記者 莫聞初

“摩蘇爾曾是天堂,如今支離破碎,摩蘇爾也是堅強的母親,她堅強的子女將會拯救她……”在“伊斯蘭國”(IS)武裝節節敗退的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環球時報》記者聽到當地人在吟誦這樣的詩句。摩蘇爾距首都巴格達約500公里,在阿拉伯語中“摩蘇爾”有“連接點”的含義,歷史上這座古城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中間站。該地鄰近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朗,不僅戰略位置重要,而且擁有油田和煉油設施。但從2014年6月開始,摩蘇爾成為IS在伊拉克的最大據點,3年來,他們把平民百姓當成人肉盾牌,還肆意摧毀文物古跡。自去年10月開始,伊拉克政府軍打響全面收復摩蘇爾的總攻,目前正合圍IS死守的西部老城。齋月臨近結束時,《環球時報》記者再度來到這座歷經磨難的城市,對比兩年前走訪該地的情形可以看出,摩蘇爾人正熱盼著最后的勝利和早日開始重建。
因戰亂,麥子熟了也不敢割
從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區首府埃爾比勒出發,《環球時報》記者乘車一路向西。走了約30公里,就看到有庫爾德人正重修3年前為阻止IS凌厲攻勢而炸毀的橋梁。經過數個庫爾德人的檢查站和伊拉克政府軍的檢查站,記者終于進入尼尼微省首府摩蘇爾。越靠近摩蘇爾,路邊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的房屋就越多。在摩蘇爾東郊,裝滿小麥的卡車一輛接著一輛,有農民正和糧食收購員爭論著收購價格。糧庫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受降水少的影響,糧食產量比往年低。有農民還抱怨說,持續不斷的沖突導致農田被荒廢,有的地方因為戰亂,麥子熟了也沒人敢去割。當地人還說,凡是有條件的人家都會存放3個月的口糧,以備不時之需。
人口最盛時達到150萬的摩蘇爾位于底格里斯河畔,水草豐美,3000多年前就是重要的農產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進入20世紀后,摩蘇爾周邊地區探明有大量油田。海灣戰爭以來,摩蘇爾還遭受過美英的轟炸。2014年6月10日,摩蘇爾被“伊斯蘭國”占據,其首領巴格達迪就藏匿在摩蘇爾城內。摩蘇爾儼然成為IS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指揮中樞。兩年前,《環球時報》記者曾走訪摩蘇爾,據當地人講,2011年,美軍撤離摩蘇爾后留下安全真空,支持薩達姆的部分武裝和極端組織都滲透進去,使安全局勢逐漸失控。2016年10月,伊拉克政府軍重新展開對摩蘇爾的收復戰。今年1月伊拉克軍隊從IS手中奪回摩蘇爾東部城區,2月開始向西部老城區進攻。
“本周日(25日),摩蘇爾人多年來度過首個沒有IS的開齋節。”路透社26日的報道中透露出一絲樂觀。伊拉克總理阿巴迪22日也發表聲明稱:“隨著我們英勇的部隊更接近宣布取得最終勝利,我向開齋節致以最誠摯的祝賀。”采訪期間,在摩蘇爾東部城區的一家咖啡館里,記者見到音樂愛好者哈立德,他和兩名樂隊成員正在緊張排練開齋節的節目。琴聲時而輕快悠揚,時而聽上去又有劍拔弩張之感。哈立德說:“音樂是摩蘇爾人生活的一部分,但過去3年,摩蘇爾城里聽不到任何樂曲。IS禁止演奏、播放任何流行樂或古典樂,還設立糾察小隊,如有不聽號令的就要處死。”哈立德還說,他手中的烏德琴就是被禁之物。為避開IS耳目,哈立德和愛好音樂的伙伴像特工一樣,偷偷在安全地點集合,演奏時還會派專人站崗放哨,一旦發現有人靠近,就立刻將樂器藏好。今年初,IS龜縮到西岸后,他們的生活才逐漸恢復正常。同樣,IS來了以后,不讓孩子們玩玩偶類的玩具,只能玩玩具手槍和沖鋒槍,甚至慫恿青少年接受使用武器的訓練。
“巴格達迪早就該死上千次”
從底格里斯河東岸通往摩蘇爾西部老城的5座橋梁都被炸斷,抵達西岸最快捷的辦法是繞道城北的臨時浮橋,但這座浮橋只有獲得軍方許可才能通行。從那里,半小時之內就可以抵達打擊IS的最前線。《環球時報》記者來到河西岸后,幾乎沒看到什么平民百姓,路上盡是被燒得只剩骨架的油罐車和卡車。成片的房子倒在廢墟之中。路邊每隔50米就有一個士兵站崗,每個路口都堆砌著防御工事。每當有前線撤下來的戰友回營,伊拉克士兵都會鳴槍致意。
伊拉克官方電視臺報道說,目前老城中仍有5萬多人處境艱難,缺少食品、水和藥品。IS把這些百姓當成人肉盾牌,過去3周來,已有數百名試圖逃走的居民被IS殺害,這也增加了伊拉克軍隊發起最后總攻的難度。在交火線的前沿,《環球時報》記者看到蹲坐在路邊的一家四口,年邁的老奶奶抱著小孩子正掩面哭泣。一個小伙子說,他們剛從西岸逃出來,他提醒記者做好防護和隱蔽,因為IS狙擊手在槍殺試圖逃跑的平民。他的弟弟在逃跑時被子彈擊中小腿,還有幾個家人慌亂中又退回到交火區,現在生死未卜。
靠近摩蘇爾老城的邊緣地帶,一個名叫侯賽因的小伙子講述了兩次從交火區出逃的經歷。一個月前,他全家人第一次逃跑時,因為有人在黑暗中把包裹掉在地上,引起IS狙擊手注意。槍聲頓時大作,子彈擊中他哥哥的肩膀,全家人被迫退了回去。侯賽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這一個月時間里,IS的控制范圍越來越小,并囤積糧食負隅頑抗。民眾極度缺乏水和食物,只能高價從極端組織手中購買食物,一公斤面粉約7000第納爾(合35元人民幣)。侯賽因說:“我們只能吃野菜,煮成湯后給孩子們喝。”還未傷愈的哥哥最終決定留下,讓其他人再次出逃。一直陪在侯賽因身邊的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動員部隊的一位軍官阿拉告訴記者,IS經常組織平民充當“人盾”。伊拉克政府軍的空中打擊力量往往通過地面情報和直升機監視報告來確定IS成員的位置。聽到直升機的聲音,就意味著一場空襲馬上要來臨。這時,IS會將平民拉出來當“人盾”,如果空中打擊力量未能及時識別,就會造成無辜民眾傷亡。
摩蘇爾老城是IS在該市最后的落腳點。按照伊拉克軍方的說法,IS21日炸毀了老城的地標性建筑——努里清真寺,這讓摩蘇爾人感到憤慨。2014年6月28日,巴格達迪就是在這座清真寺宣布建立“伊斯蘭國”的。有關巴格達迪的信息比較混亂,有人告訴記者,他將摩蘇爾的戰場指揮權交給手下后藏匿在伊敘邊境地帶,還有人半開玩笑半解氣地說:“他早就該死上千次了!”盡管俄羅斯方面最近表示已將巴格達迪炸死,但該說法未得到伊拉克方面的任何證實。據了解,約有數百名IS“戰士”(且大部分為非伊拉克人)仍在摩蘇爾人口密集的老城做垂死掙扎。
不想再看到“2.0版”的IS
目前,摩蘇爾城區已收復90%以上,伊拉克政府軍全面奪回這個“北方門戶”似乎指日可待。摩蘇爾人也開始著手重建。在摩蘇爾東部城區,街頭已重現車水馬龍的場景,服裝店、食雜店、水果蔬菜店里的貨物琳瑯滿目。由于大多數人手頭拮據,當地二手貨交易市場的生意尤其火爆,電風扇、冷風機是民眾的最愛。一度被迫關閉的摩蘇爾大學重新開放,盡管校園里雜草叢生,到處是被焚毀的教學樓,但學生們的熱情很高。為加緊教學進度,學校特別安排暑期補課。6月的伊拉克,白天達到40攝氏度的高溫,但《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教室里沒有空調或電風扇。沒有考卷和答題紙,學生就從筆記本上撕下一頁紙來答題。在過去對摩蘇爾開展為期8個月的進攻中,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一直為伊拉克軍隊提供空中和地面支持。不過,摩蘇爾大學一位教授惋惜地告訴記者:“在打擊IS的過程中,美軍曾因情報不準,誤炸了部分教學設施。”
3年來,從基礎設施到生活方式,整個摩蘇爾幾乎都被摧毀。但當地人堅信,這座曾經飽受戰亂之苦的城市,將再一次在烈火中得到重生。在埃爾比勒市,一家名為“明天電臺”的主持人告訴記者,他們通過電波為被困的摩蘇爾民眾送去一點慰藉,為此,他收到過IS成員發來的死亡威脅。“明天電臺”成立于2015年3月,每晚6時至7時有節目與打來電話的摩蘇爾人互動,一開始摩蘇爾人怨聲載道,責問打擊IS的行動何時開始,隨著收復之戰的進展,人們已開始談論教育、工資等問題了。
“在伊拉克,在軍事上挫敗IS只是一個起點。”正如美國和平研究所中東項目主任薩爾夯等學者26日在《華盛頓觀察家報》撰文所說,美國支持“拯救摩蘇爾軍事行動”似乎即將獲勝,但如果保持現狀,伊拉克很快就將孵化出一個“2.0版”的IS。尼尼微省的部落首領告訴他們,IS不僅濫殺無辜,還在一些社區散布各種煽動教派仇恨的謠言。如果國際社會不共同努力,恐怖主義還會在當地死灰復燃。▲
環球時報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