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程顯越
俄羅斯近期民調顯示,有38%的受訪民眾認為斯大林是最偉大的人物,相比1989年僅12%的好感率,斯大林在俄羅斯人心中的形象經歷三十年的沉淀和反思后,終迎來理性的回歸。
斯大林逐漸從歷史負罪的十字架下解放出來,并悄然成為俄羅斯近130多家網站上的熱搜詞;一些政府官員在辦公室里掛上斯大林的畫像,圍繞著“歷史不應再批斗斯大林”的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群眾的關注;甚至普京在批判斯大林“給俄羅斯帶來深重災難”之余卻也稱“對于‘斯大林的過度妖魔化是對蘇聯和俄羅斯的一種攻擊方式。”
上世紀20年代,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通過宣布自己為其唯一教導的繼承人,利用鐵血手段,開始了在蘇聯長達近三十年的極具爭議的統治。上世紀40年代衛國戰爭,斯大林以鋼鐵般的意志打敗了德國法西斯,保衛了蘇聯,維護了歐洲和世界的和平。二戰結束后,他不惜代價恢復國家的經濟,鞏固了蘇聯作為世界兩極之一的地位。
究其一生,斯大林對蘇聯的影響功過參半。這位一手將蘇聯推向強國的人物,最終因蘇共二十大《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被拉下了神壇,直到普京上臺前,民眾對其只存有較低的好感度。然而,隨著俄羅斯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民眾對斯大林的認同也逐漸變化。
當今世界處在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恐怖主義蔓延,全球經濟經歷長期低迷,歐洲局勢動蕩。俄羅斯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政治經濟壓力,經濟經歷了幾年的負增長,與西方關系嚴重惡化,遭受的制裁持續不斷,安全風險加劇,甚至與北約之間劍拔弩張。
在不確定的前景面前,人們渴望大國、強國發揮穩定器的作用,期待強勢領導人果斷應對國家面臨的各種危機。而普京上臺以來,以鐵血手腕打擊寡頭政治,整頓軍備,敢于同歐美對抗。同時也實現經濟復蘇,鞏固了國家統一和發展。普京上臺后面臨各種國際國內壓力,展現了有抱負、敢擔當的大國領導人形象。
斯大林是普京的一面鏡子,后者選擇性地繼承了斯大林的部分執政方式。這也喚醒了俄民族文化中對“帝國”“強國”的不懈追求,通過歷史和現實接續,更能為普京贏得更多民粹派的支持,有助于鞏固其長期執政目標。
此外,民調中顯示,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更加重視斯大林在衛國戰爭和打造工業強國中的功勛。人們甚至將斯大林和彼得大帝或葉卡捷琳娜并列,并為其執政尋求合法和合理解釋——為了強大的俄羅斯。
不過,俄羅斯國內對斯大林形象認識的改變也面臨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反斯大林”浪潮。在得知總統普京稱“斯大林沒有那么壞”后,俄羅斯一些文學家發起“反斯大林”活動,撕毀斯大林宣傳畫、在人群中傳播反斯大林思想言論。
圍繞“斯大林現象”背后的爭論還將繼續。作為旁觀者,我們應清楚,理性看待強人背后,民眾渴望的是實現國家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發展。▲
(作者是外交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院碩士研究生)
環球時報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