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阿魯·薩丹拉徹(ArunSundararajan)
從許多指標來看,中國都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共享經濟體。中國每天使用滴滴出行的總量遠遠超過美國國內優步和來福車(Lyft)的總量。中國政府預計,2016年,共享經濟領域的交易額超過了5000億美元。盡管全球范圍內許多城市都有按需交通、共享住宿和城市單車租賃的平臺,但中國共享經濟的一些產品類型卻是世界獨有,如充電寶、雨傘,甚至是籃球。
中國對共享經濟的癡迷并不令人感到驚訝。從意識形態上來說,許多共享經濟平臺所代表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融合,似乎與中國過去50年來的經濟演變產生共鳴。其他一些因素也使得中國極其適合于繼續引領全球共享經濟。中國有超過5億智能手機用戶,是美國的兩倍多,移動支付應用比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廣泛得多。中國消費力量的一個主要部分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區域,那里的人們更容易接受“使用而不占有”的消費模式。最后,與美國和日本不同,中國消費者在“占有模式”下消費的歷史較短。換言之,今天的美國和日本消費者在成長過程中看到他們的祖輩父輩都擁有汽車,他們從汽車“占有模式”轉換到滴滴優步這樣的按需交通模式的速度更慢。而另一方面,中國的新興中產階級或許可以跨過“占有模式”階段,直接進入更高效和包容的共享模式。
當人們意識到,僅在中國,消費者每年就花費近5000億美元購買新車和二手車,滴滴出行吸引120億美元風險投資和達到500億美元估值便完全說得通。同樣,隨著ofo和摩拜追求單車租賃市場的全球統治性地位,點對點租車平臺START在國內持續增長,風險投資者數以億計美元的投資很容易收到10倍或更多的回報。
然而,隨著中國的共享經濟企業家邁入更加冷僻的產品領域,風險投資者應密切關注他們所服務的市場規模。在承諾拿出更多資金之前,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或共享籃球平臺的投資者應該重新審視這些產品的最終消費總額。即便能從相關消費者數據中獲得收入,競爭者也有數十個之多,更何況從數據中獲得收入,騰訊等全國性巨頭通常更有優勢。
創業人才應該利用中國獨特的優勢,成為大規模點對點零售電子商務的先鋒,并尋求改變占GDP相當比例的大型產業。畢竟,與美國的亞馬遜不同,中國的電子商務領導者——阿里巴巴事實上是我在新書《分享經濟的爆發》中提到的“群體資本主義”的最成功開拓者。群體資本主義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全新方式,一個平臺會將消費者與數百萬供應商聯系起來,把眾多經濟活動和資本導入到分散的小微企業。與在越發專業化的市場中追求集中租賃模式相比,更加明智的做法或許是,發現分散的群體資本主義模式如何應用于零售、交通和住宿以外的行業領域。
未來十年,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等將極大地重塑就業的意義。在中國,8000萬制造業崗位和數以千萬計的零售及服務業崗位,將面臨嚴峻的數字化挑戰。未來幾年,如今富有雄心的共享經濟企業家們,將為明天以平臺為基礎的小微企業主模式奠定堅實基礎。然而若想取得成功,并對中國經濟增長有益,他們必須將眼光從消費產品租賃等容易的目標上轉移開,瞄準更具重要經濟意義的產業。▲
(作者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本文由王曉雄翻譯)
環球時報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