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吉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05.042
[摘要] 目的 探究對糖尿病白內障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時機以及療效。方法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到該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白內障患者84例作為該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依據手術時機的不同將患者分成三組,選擇空腹血糖值低于5.9 mmol/L時進行那個白內障手術的36例患者為A組,空腹血糖值保持在6.0~8.9 mmol/L時進行手術的33例患者作為B組,空腹血糖在9.0~11.0 mmol/L時進行手術的15例患者為C組。記錄并比較治療的效果。結果 手術以后患者的視力較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術后并發率明顯較A、B兩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白內障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要以患者的實際病情為依據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手術,能夠顯著的提升患者手術以后視力的恢復程度。
[關鍵詞] 糖尿病;白內障;手術時機;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a)-0042-0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一種代謝性疾病,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每年糖尿病發病率都在持續性的升高,隨著患糖尿病時間的延長,患者往往會導致心、腎、眼等多種器官發生并發癥,糖尿病白內障眼病就是其中的一種常見的并發癥,且多發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同時該病發病較為迅速,常致雙眼發病,且在數周內雙眼都出現完全的渾濁[1]。糖尿病白內障患者的發病機制到目前為止還不完全明確,但是長期處于高血糖環境下致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患者多出現持續性的視力下降,晶狀體渾濁等癥狀。最近幾年以來,伴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對糖尿病白內障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研究發現合適的手術時機對于糖尿病白內障患者的治療有積極的意義。該院對收治的84例糖尿病白內障患者選擇了不同的時機進行手術治療,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在該院進行治療的84例(96眼)糖尿病白內障患者為對象,其中有男性患者51例(56眼),女性患者33例(40眼),患者年齡最大不超過76歲,最小不低于44歲,平均年齡(57.2±7.3)歲,患病時間既不低于4年也不高于21年,平均患病時間(11.1±5.4)年。有36例患者患有Ⅰ型糖尿病,48例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全部患者都經過檢查確診患有糖尿病白內障,視力低于0.1,眼壓在正常范圍。
1.2 排除標準
①排除進行過眼科手術及視網膜脫落的患者。②排除精神障礙患者。③排除臟器存在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手術時機
全部患者的病情都和手術的指征相符合,同時確認患者的血糖值均在一定范圍內得到了控制且血糖無法再進一步下降。將患者空腹血糖值為標準,確定A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低于5.9 mmol/L時,B組患者空腹血糖值保持在6.0~8.9 mmol/L時,C組患者在空腹血糖在9.0~11.0 mmol/L的條件下進行白內障手術。
1.4 方法
在手術進行之前3 d滴雙氯芬酸鈉3次/d,1滴/次即可,以促使眼球做好環境準備工作。以患者晶狀體核硬度的級別不同為依據,分別對患者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以及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2]。在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以后,在角膜隧道位置切一個長度在5~6 mm之間的切口,內切口要深入至角膜邊緣1.5 mm之內,利用超聲乳化儀進行乳化,繼而吸出已經老化的晶狀體,并在囊袋或者睫狀溝內植入人工晶體,仔細查探切口發生滲漏的狀況,在手術完成后在球結膜下方進行抗菌藥的注射。術后要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每隔兩小時使用必殊滴眼液一次,如果手術以后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舒適感覺,可以將地塞米松注射到結膜下。此外,在手術以后要給予患者糖尿病內科的一些治療。
1.5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患者在接受手術前后視力恢復的狀況以及術后并發率。一般視力恢復到0.1以上就可以認為效果良好。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手術前后視力狀況比較
手術前,視力低于0.05的患者有55例,占65.5%,視力在0.05~0.10的患者有29例,占34.5%。進行手術治療以后,有1例患者的視力低于0.05,占1.2%,17例患者的視力在0.05~0.10,約20.2%,44例患者視力達到0.10~0.30,約占52.4%,22例患者的視力在0.30~0.50,大約26.2%。和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后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A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前房滲出,2例患者發生虹膜后粘連,總并發率為11.1%。B組患者僅有1例發生前房滲出,并發率為3.0%。C組患者有發生前房滲出的有7例,并發虹膜后粘連的有6例,總并發率為86.7%。C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概率顯著較A組B組高,也即在空腹血糖值為9.0~11.0 mmol/L時手術的并發率高于6.0~8.9 mmol/L以及5.9 mmol/L時進行手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也是一種慢性病,近年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該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糖尿病白內障是該病的一種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在所有糖尿病并發癥中糖尿病白內障已經成為了居于視網膜病變之下的第二大類眼病[3]。對糖尿病白內障的發展進行控制的關鍵仍是以預防為主,患者需要嚴格的對血糖值進行監測,適時的使用降糖藥物,使血糖值能夠維持在正常范圍,從而使患者的微循環得到改善,也能夠對感染等狀況進行預防。
人們很難準確的對糖尿病因素與年齡因素兩者之間進行鑒別[4]。有相關研究顯示[5],從形態學上來講,糖尿病能夠導致老年性白內障更早的出現或者是對其發展起到加速的作用,同時發現,糖尿病損害晶狀體存在一定的特征性,最基本的病理改變時晶狀體的前后囊膜下出現渾濁現象而且晶狀體上皮細胞的密度明顯的較其他類型的白內障更低。
在人體內的血糖值超過9.0 mmol/L以后,機體內的糖基化以及糖基氧化反應將發揮主要的作用[6],而在糖尿病白內障的發病以及發展過程中糖基化反應發揮著主要的作用,使得晶狀體纖維細胞膜中的膽固醇與磷脂的比值升高,導致水溶性的糖基化反應反應最終的產物沒有辦法靠近到細胞膜,無法從細胞膜排出去而在細胞內進行積累,使得晶狀體出現渾濁以及顏色加深等癥狀[7]。針對糖尿病白內障的治療在臨床中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藥物包括醛糖還原酶抑制劑(依帕司他),維生素C、E等維生素類藥物以及牛磺酸,中草藥制劑等多種類型,一般,維生素類藥物能夠將局部組織中的活性羥基以及超氧化物等徹底清除掉,還具有胰島素樣作用,對細胞膜上的葡萄糖進行轉運的機制具有一定的恢復作用。而牛磺酸是一種游離氨基酸成分較高的晶狀體,其抗氧化性極強,能夠防止機體內的細胞以及組織被氧化或者受到氧化作用的損傷。但是這些藥物只能夠對病情的進展起到延緩的作用,而不能夠終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盡心手術仍然是對糖尿病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的做好的一種方法。該研究結果顯示,進行手術后患者的視力得到顯著的提升,同時手術時機選在空腹血糖9.0~11.0 mmol/L時的患者術后并發率較空腹血糖低于5.9 mmol/L以及6.0~8.9 mmol/L的患者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手術治療是糖尿病白內障患者的一種最佳療法,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合的手術時機對患者術后視力的恢復也很重要。
[參考文獻]
[1] 朱海霞.糖尿病白內障的臨床手術治療時機與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5):70-71.
[2] 孫宏偉.針對首診眼科糖尿病白內障的手術時機與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9):122.
[3] 沈盛縣,嚴宏.糖尿病白內障與視網膜病變聯合治療的時機和策略[J].眼科新進展,2015,35(8):791-794.
[4] 周美蘭.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在糖尿病白內障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8):120-122.
[5] 葉顯忠.糖尿病合并白內障患者性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9):92-93.
[6] 高瑋,張超,賈麗,等.乳化超聲吸除術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糖尿病性白內障的機制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23):2901-2904.
[7] 戴新,陳靜.白內障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囊外摘除術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臨床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4):74-75.
(收稿日期:201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