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愉妹
種植是一種實踐活動,孩子們在其中了解植物與人類生活、自然環境關系,學習一些簡單的技能,切身體驗種植、管理的過程,從而感受勞動的艱辛,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不斷推進,幼兒園和老師們對于種植園地的開發與組織也越來越重視,抓住種植活動這一良好的教育契機,結合主題生成種植課程,引導幼兒在生活學習,觀察中感受,提升有益的生活經驗,充分顯現了其特有的優勢——不同于課堂集體教學的優勢。鑒于種植園地在幼兒園教育中的獨特的教育價值,筆者結合本園實際,調查現狀,提出實施策略。
一、了解存在問題,分析原因
(一)準備不充分,缺乏堅持性
學期一開始,在園部的要求下,老師會組織和孩子一起去種植一些常見的蔬菜之類,準備比較簡單,想到什么就種什么,或者什么好種就種上,再或者收到某一種種子或是小苗,便去種上,隨意性比較大。對于植物是否適合季節性、植物的特點、如何管理等考慮得比較少,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剛開始的興致勃勃到后來的疏于管理,植物由于種種原因枯萎甚至死掉,這一活動便不了了之,種植園地成為一個野草從生的角落。
(二)觀察流于形式,缺乏指導性
有的老師會有目的的根據季節性選擇植物,并通過收集或購買的方法準備材料,然后請幾個孩子去播種,散步路過時引導幼兒看看,或者偶爾去拔拔草、澆澆水、看看種子有沒有成熟,覺得這便是種植園地的價值所在,其實這只是浮于表面的種植實踐活動,并沒有充分發揮幼兒的小主人意識。其實,這便是老師課程意識不足,沒有及時從孩子的觀察中發現問題,如種植園地的植物種下去之后,孩子們會觀察,但是怎么觀察?觀察什么?怎么觀察?有了問題應該怎么辦?……老師和孩子都缺乏深一層次的考慮,讓種植體驗過于簡單,感受不到整個過程的艱辛。
(三)幼兒參與不足,缺乏延續性
一塊小小的種植園地,到底可以讓多少幼兒實際參與操作?幼兒在種植園地可以做些什么?事實上,我們經??吹剑瑤讉€孩子在拔草、澆水,那其他的孩子干什么,觀察嗎?幼兒對于周圍事物有好奇心,但也需要刺激來引導。植物的成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觀察的過程中,變化很慢,這就讓幼兒逐漸失去了參與的興趣。其實從一開始,選擇植物時幼兒就可以參與調查,現在這個季節,哪種植物便于成活?如何管理?種子哪里來?需要什么工具?如何播種? ……一個一個問題的拋出,并加以解決,讓整個種植活動不斷地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中延續下去。
二、組織種植實踐,提出策略
在了解問題的基礎上,在帶領幼兒進行種植活動的時候,就有目的地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提出問題,讓種植的過程成為幼兒親身體驗勞動、由淺入深地認識事物、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實踐過程。
(一)熟悉場地安排,感受種植平臺
現在的孩子,即便是生長在農村,卻也很少到田間去看過農作種的收種,更別說參加農事活動,許多農作物、水果、蔬菜長在哪里,無從知曉。為了讓孩子們對種植、管理、收獲有一個完整、全面的了解,我們一切從頭開始。
首先,便對幼兒園的種植場所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場所的設置由園部來整體規劃,那老師則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熟悉各場地的布置。如我園除了完整的蔬菜種植地以外,還有果樹、花草等植物分散地各個角落,老師利用散步等時間,有目的地引導孩子“這里一棵高高的是柿子樹”“這兒一片五顏六色的花是波斯菊”“這一大塊種的青菜”等等,讓孩子對幼兒園種植的整體情況有一個了解,同時經常光顧工具房、井邊拎拎水,這些看似無意識的舉動,為順利開展種植活動打下基礎。這樣,種植實踐的平臺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二)精細活動組織,參與體現自主
植物的生長變化是一個需要耐心照料與等待的過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只有將種植活動融入幼兒的生活,才能充分體現其教育價值。
1.共同討論
種植活動開始啦,首先要做的,便是和孩子一起討論,想種些什么?在當前這個季節,哪些蔬菜是可以種的,種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類似這些問題,我們請孩子回家調查,再來相互交流,共同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孩子們通過詢問家中的老人,或者查閱一些資料,會知道,陽春三月,正是黃瓜、茄子、玉米、西紅柿、長豆等蔬菜下種的好時節,而白菜、蘿卜、菠菜等則適合在秋季播種,每種蔬菜都有一定的播種時間,種得早了,可能出不了芽,種得晚了,又沒有時間長大,把握適宜的種植時間非常重要。同時哪些是需要搭棚的,哪些是撒種的,哪些是點種的等等,這些種植過程中應該注意的、老師們不知道的問題,通過家長資源的配合,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通過這樣的種植活動,孩子們在體驗中獲得對植物生長過程的認知經驗,這些知識經驗也正是在課堂中無法習得的。
2.共同準備
種植需要的材料,包括秧苗、工具、肥料,這些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來源,共同設法解決。例如澆水的工具,除水壺、小桶外,還可以收集一些大大小小的廢舊塑料瓶,在瓶底戳幾個小洞,做成幾個簡單又實用的澆水小工具,通過工具的準備,進一步熟悉種植的過程,養成樂于動腦的好習慣。孩子們在共同準備材料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預知和期盼,當種植真正開始,幼兒會表現得非常感興趣和投入。
3.共同管理
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既有著漫長的等待,也有著突如其來的困難,長草好處理,長蟲了怎么辦?葉子枯黃怎么辦?怎么搭棚?這個時候,家長資源、社區資源在孩子們的身上得到了完善的利用。有的從家中收集殺蟲的藥水,去請能干的保安叔叔幫助;有的請來家中的爺爺,帶來小竹子為植物搭好棚架;……加強管理,積極解決植物生長需求,在實踐中建構孩子對種植活動的體驗,是豐富孩子積累探索經驗的有效途徑。我們要積極引導孩子參與管理的同時,還要引導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孩子構建相關植物生長的經驗。
與此同時,在引導幼兒學習觀察的過程中,還可以學習自我記錄。《指南》中明確指出:在種植活動中應幫助幼兒、鼓勵幼兒,讓他們通過繪畫、照相等方式來記錄自己的觀察和探究的過程與結果,。植物生長的細微特征和變化,能很好地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三) 重視收獲體驗,快樂持續深入
收獲是種植活動中最有成功感興的環節,看到親手種下的植物成熟了,該是多么快樂的事情。其中采摘的過程更有思維碰撞的過程,其中語言交往、合作、創造等能力都能進一步提高。
如在秋季“摘石榴”的活動中,面對高高的石榴樹上那一個個紅紅的果子,孩子們一籌莫展,孩子們想出了跳一跳、搖一搖、抱一抱等方法,甚至想出了用旁邊的體育鍛煉器材來幫忙還是離果子很遠,最后興沖沖的一起搬來了桌子和椅子,孩子們小心的扶好椅子,去夠那個大石榴,但還是差了一節?!袄蠋?,你上去試一試,你高”當我踏上椅子的時候,孩子們緊緊的抓住椅子,嘴里說著小心,小眼睛齊刷刷的看著老師的動作,終于,在萬眾矚目中,那個大石榴摘下來了。在這個摘石榴的過程中,給了孩子探索摘石榴的機會,給了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的條件,于是在活動中,孩子們碰撞出了更多的思想火花,對于孩子們的想法,我都以鼓勵的方式去讓他們去嘗試去實驗,在嘗試和實驗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摘石榴的途徑是多樣的和可行的,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去驗證,他們才會收獲更多的知識和經驗,這就是也是《指南》中所倡導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的理念的體現。
收獲的過程是快樂而又滿足的,品嘗的過程更是充滿著成功滿,孩子們說說吃的方法,親手制作收獲的果實,和老師、同伴分享,真的是樂在其中。
種植園地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小苗苗,種下的更是孩子們對于植物生長規律的深厚興趣以及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這里,老師們和孩子一起勞動、交流、分享,親歷種植,體驗勞動的快樂,從而更直觀地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種植園地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相信多年以后,孩子們依然會記得,曾經在幼兒園種園的收獲。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學會“十三五”立項課題《種植課程中幼兒自發性活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