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娟
隨著時代的變化,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幼兒園有責任培養幼兒從小就能具備環境意識和相關知識,提高環境保護的自覺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在幼兒期,生活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幼兒的學習在其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動之中發生著、進行著。我們嘗試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選取“標志”這種圖文結合,幼兒較易理解的記號入手,將“標志”與環保教育活動有機整合,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環保教育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制約性,開啟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基本知識,從而讓幼兒形成自覺的環保節能行動。
一、解讀生活中的標志,豐富教育資源
標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記號。它以單純、顯著、易識別的物象、圖形或文字符號為直觀語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還具有表達意義、情感和指令行動等作用。標志有著和語言文字一樣的說明功效,有時候更勝過文字的視覺語言,人們除了需要理性的認知外,更需要感性直觀的認識,豐富的圖形視覺語言能更好的激發人的視覺注意力。標志作為一種信號,已經遍及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它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地方:如小區、學校、商場、公園的走廊、樓梯、綠化帶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場所。我們通過網絡、書籍、生活調查等多種途徑,收集和整理與環保有關的各類標志,并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加以解讀、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素材準備。
如我們開展“環保標志大搜索”活動,動員老師、家長、孩子一起去收集生活中常見的各類標志,有的用照片的方式記錄下逛街時所見到的標志,有的家長帶著孩子通過網絡搜索各類標志并打印出來,還有的購買了專門標志類的圖書或圖卡,我們在班內開辟專門的區域用于展示各類標志,還通過集體教學、區域活動等讓幼兒相互介紹認識標志,再將標志按不同的功能進行分類,如有保護環境類的、交通安全類的,有文字類的、圖形類的,還有不同顏色的。幼兒在分類中發現禁止是紅色,警告是黃色,指令是藍色,提示是綠色。通過辨別標志的顏色讓幼兒知道紅色的“—”或者“X”說明標志上的這個動作或者事物是不允許做,不允許碰的,屬于靜止標志。標志是黃色的,說明標志上的事物危險,要引起重視,屬于警告標志。標志是藍色的,告訴我們怎么做才是對的,屬于指令標志。標志是綠色的,是引導我們怎么做,屬于提示標志。幼兒在與這些標志的多次接觸中不僅了解了標志所表示的意義,更是會主動去關注生活隨處可見的標志,拓寬了我們環保教育的途徑。解讀標志,不僅容易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還能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萌發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更能從側面提升幼兒的環保行為。
二、活用環保類的標志,開展專題教育
環保教育存在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但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對事物直觀性的認識又局限了幼兒對環境保護概念的認識與理解。而標志作為一種圖形符號,以它簡單、易懂的特征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我們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將“環保標志”與現有的環保教育課程進行整合,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專題活動傳達環保節能的理念。
1. 將標志運用于環境課程中
如在《水為什么變臟了》集體活動中,我用情境導入的方法,把幼兒“變成”了小魚。首先,我出示一組被垃圾污染的河水和池塘,讓幼兒說說這些水怎么了?為什么會這樣?幼兒說出了很多水被污染的原因:隨手亂扔垃圾、臟水倒進河里……我讓幼兒從一組標志中尋找相應的圖貼在一起。接著我又出示一張干凈河水的照片,讓幼兒選擇:小魚們會喜歡生活在哪里?為什么?大家一致認為小魚喜歡生活在干凈的河水里。最后我讓幼兒根據環保標志來告訴大家:怎么做才可以不讓水變臟。整個活動由于標志的合理運用,讓老師的講解更為形象,也更有說服力了。
2. 將標志融入于區域游戲中
在環境教育專題活動中,我們將課程內容融入到區域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鞏固認識內化行為。如將收集來的環保標志展示出來,讓幼兒講一講、分一分、畫一畫;在建構游戲中讓幼兒在建造好的游樂場里貼上相應的環保標志;在益智區中投放環保棋類或拼圖;
3. 將標志滲透于一日生活中
現在的孩子就餐習慣差,挑食偏食的人很多,在“世界糧食日”的專題活動中,讓幼兒了解了糧食的來之不易,知道要節約糧食,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每次午餐總會有人隨意浪費糧食,在家還要大人買垃圾食品,放學時隨意購買無證攤販的小吃。于是我們結合主題設置了一個宣傳專欄,用各種標志告訴幼兒應該怎樣做,并讓幼兒每天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以此來督促幼兒養成習慣。
三、借助自制型的標志,內化環保行為
幼兒不僅要識得常見的標志,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更應該把這種環保行為宣揚出去。我們通過“自制標志”的方式,開展“環保小衛士”的宣傳活動,以點帶面,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環境的隊伍中來。如在《水的本領大》這一活動后,讓幼兒制作“節約用水”的標志,有的幼兒畫了一個水龍頭,下面畫了很多水滴,再用紅色打一個X,我將幼兒自制的標志貼在洗手池上面,提醒幼兒洗手時不要將水籠頭開得很大。再讓幼兒想一想還能在哪些地方貼上“節約用水”的標志,于是幼兒又在茶杯箱、自然角等區域貼上自己制作的標志。又如在《水為什么變臟》活動后,讓幼兒衍生出如何愛護我們的校園環境,動手制作提示標志牌,并將這些標志放置在校園內各個地方:樓梯、草坪、操場等,提醒大家不要隨手亂扔垃圾。我們還讓幼兒制作環保宣傳冊、宣傳旗,走進周邊社區,開展環保宣傳活動。讓幼兒自制環保標志不僅豐富了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更讓保護環境的意識深入人心,有效提高了幼兒的環保行為。
在幼兒園開展環保教育,從小著手開啟環保意識,使他們從小認識到環保的意義,并能自覺地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而“標志”作為一種宣傳手段應用在我們的環保活動中,更是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