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勤燕
傳統節日是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為了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自主游戲,我們確立了課題《融入傳統節日元素的幼兒自主游戲開發的實踐研究》,在探索中我們嘗試從六大節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的教育資源中,搜集整理適合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開發幼兒自主游戲的新主題、新形式,通過相關材料的提供、場景的布置,以及與節日有關體驗活動的開展,來引發幼兒的游戲行為,讓幼兒在自主游戲中主動去感受、認知、交往、創造和表現,以自愿、主動、積極的狀態參與到節日活動,并以此來進一步拓展幼兒自主游戲的空間,讓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游戲中演繹升華。
一、感受在先,積累經驗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禮和儀式,而且它還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著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如何讓孩子們感受、期盼、喜歡、熟悉各傳統節日呢?從環境入手進行滲透,讓幼兒積累經驗,加深感受是一種不錯的方法。(1)班級環境的創設。美好的環境能促使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充滿節日氣氛的環境更能吸引幼兒對節日的期盼和向往。我們根據節日習俗積極創設具有節日文化特色的環境氛圍,例如春節來臨之際在教室的走廊系上紅綢帶,掛上紅燈籠、中國結,大門上貼上對聯、福字,讓幼兒用自己的剪紙作品裝飾教室,當幼兒一走進教室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春節氣息,感受到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民間藝術氛圍,也從中了解熟悉了春節相關的一些習俗。(2)活動區域環境的創設。幼兒的知識是在操作與探索中通過自身的活動獲得,我們在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同時,還開辟了民間藝術活動的區域,選擇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實踐性較強的活動,充分發揮區域活動“游戲性、活動性”的特點,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藝術才能的機會和條件。如春節主題中我們在美術區提供畫燈籠、制作鞭炮、新年服飾打扮等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鞏固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和習俗。
教師提煉能促進幼兒發展,易于幼兒理解、接受的傳統節日文化內容,并通過幼兒樂于接受的游戲、繪畫、操作等親身體驗的活動來感受和體驗,進而讓幼兒感受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積累相關經驗,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同時也為后續節日元素自主游戲的開發作了鋪墊。
二、材料跟進,引發行為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生活方式,幾乎所有的幼兒都喜歡游戲。在游戲中,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的工具,是教師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幼兒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是通過使用材料在游戲中學習的,游戲材料投放得當,便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游戲行為,讓材料和幼兒真正互動起來。在節日活動中我們適時地提供與節日習俗相關的游戲材料,以此引發幼兒的自主游戲行為,同時結合老師的啟發指導和材料跟進,不斷地豐富游戲內容。
如端午節我們開展了“賽龍舟”活動,每班都制作了美輪美奐的龍舟,最后全園進行了“賽龍舟”比賽,在鼓聲和歡呼聲中,活動完美結束,孩子們都很積極地參與,在游戲時為隊員歡呼、吶喊。此后孩子們對“賽龍舟”活動樂此不疲,于是在戶外活動時,我讓孩子們利用現有的各種材料自己搭建“龍舟”,一個男孩子跑來問我:“老師梯子我們能用嗎?”我說:“可以啊,注意安全就好,如果遇到困難可以找老師幫忙或者自己找伙伴一起想辦法解決。”只見孩子們一起搬來了2個大梯子,他們將梯子變成了龍舟,孩子們一個個鉆在里面,坐在梯子橫檔上賽起了“龍舟”,船頭還有孩子拿著小棒在“敲鼓”。后來孩子們又拿輪胎、長凳、竹竿、紙箱等不同材料組合成了各式各樣的龍舟,他們今天這樣玩,明天那樣玩,花樣百出,而每次都玩得那么投入和盡興。經過幾次游戲后,發現他們玩得比我們組織的“賽龍舟”活動還要精彩:有啦啦隊,有整齊的鼓聲,有彩棒……
根據孩子游戲的情況,及時跟進投放的材料,都可以成為孩子游戲中的玩具,只要給孩子豐富的材料和足夠想象的空間,他們的創造力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我想以后孩子們對于“端午節”這個“賽龍舟”的習俗應該是根深蒂固的了。
三、適時引導,豐富內容
教育家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獨立性的培養,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他認為,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應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傳統節日元素幼兒自主游戲的開發中教師更要注意適時引導、創造機會,從而使游戲內容豐富多彩。
用梯子進行“賽龍舟”后,孩子們對梯子情有獨鐘,每次都會要求搬梯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孩子們的熱情慢慢淡下來了,玩了一會后便將龐大的梯子放在一旁。對此,在活動前,我問孩子們:“梯子除了之前的爬爬爬、現在的賽龍舟,還可以怎么玩?你們一會玩得時候可以再動動小腦筋,看誰能想出新的、好玩的玩法。”第一次活動,幾個大膽地、愛動腦筋的孩子開始搬著梯子擺弄起來,只見他們將梯子和提供的材料拼搭起來,將梯子搭在椅子上,大家一個一個爬上去,然后在長凳上走一走;后來難度慢慢加大,直接將梯子架在兩個長椅上,膽子大的走過去,膽子小的爬過去……看到孩子們新的嘗試和玩法,我馬上進行表揚和鼓勵,從而激發孩子創造新游戲的積極性。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教師適時地引導下,及時的鼓勵中,孩子們的梯子游戲越來越豐富了:和長凳變成“吊橋”、和輪胎一起變成“蹺蹺板”、和籃球架搭在一起變成“高樓”……孩子們想出了很多新的、有趣的玩法,在玩中進步、成長,享受著創新的快樂。
給孩子們營造傳統節日的氛圍,提供豐富的材料,來引發幼兒的游戲行為,讓幼兒在自主游戲中主動去了解傳統節日習俗,感受傳統節日文化;教師及時根據幼兒游戲的情況,跟進游戲的材料,又促使孩子們新的游戲生成,引發新的行為;教師適時引導,及時鼓勵,使游戲不斷更新、豐富,形成深度游戲。通過一年多的研究,孩子們能主動拓展自主游戲的空間,讓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游戲中演繹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