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朝香
心理學理論認為,模仿是動物界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也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幼兒正處在學習、成長和模仿階段,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可塑性強。模仿得好,對他們的成長和學習會帶來很大益處。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通過讓幼兒模仿來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結合《指南》精神,就幼兒園語言教育涵義的理解、目標的制定、內容的選擇三方面進行反思。在教學時充分發展幼兒的模仿力,運用語言的魅力,啟迪孩子的心靈。
一、用啟發促模仿,提高幼兒表達能力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幼兒實施語言教育,幫助他們獲得傾聽、表述、欣賞、閱讀等語言經驗,促進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得到發展。在教學《貪睡的太陽寶寶》時,活動一開始,教師出示了睡覺的太陽寶寶,教師讓幼兒模仿太陽睡覺,感知太陽的“貪睡”。教師接著說:沒有了太陽,可急壞了人們,大家想了什么方法弄醒它?這時小朋友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想像,說出了弄醒太陽寶寶的辦法,同時還把自己怎么弄醒太陽寶寶的表現了出來,幼兒模仿著平時生活中爸爸媽媽喊醒自己的方法,推一推、喊一喊、拉一拉等多種方法。在讓幼兒充分表現后,教師根據故事內容,分別講述了故事中小明、小蘭、小金魚它們弄醒太陽寶寶方法,同時讓幼兒一起模仿“拉”、“撓 ”等動作,讓幼兒理解故事所表現的內容。最后一個環節,讓幼兒用肢體動作結合語言講述的方式,引導幼兒感知并復述故事,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幼兒的模仿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用榜樣促模仿,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
大家都知道幼兒心理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情緒性,善于模仿,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凡是他們感興趣的,覺得好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動中注意力集中。俗話說: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我在教學故事《小兔子找太陽》時,在讓幼兒感知了童話中情節后,在學習詞匯:“提”、“飄”、“仰”等時,我注意觀察了每一個幼兒的表演,然后請表演得好的幼兒上來展示給大家看,并請小朋友學一學,做一做,這樣,展示的幼兒有了成功感,學習的幼兒有了學習的榜樣,表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幼兒在想想、做做、學學中,興致高漲,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 用環境促模仿,提高幼兒的表現力
《指南》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教學過程中,創設輕松、適宜的環境和氛圍,著力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就能促使幼兒得到個性化語言的發展,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在新授《春天》兒歌的過程中,我始終本著“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努力使幼兒達到“主動地學、有興趣地學、理解地學”的目的。在活動的一開始,我就播放了美麗的春天背景圖,通過提問:這么漂亮的景色,是春天還是冬天?為什么?讓幼兒感知春天的美,接著讓幼兒學習圖片中動物小蝴蝶、小蜜蜂、小白兔和植物楊柳樹枝彎腰的動作,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詩歌的興趣,為幼兒學習詩歌打下了基礎。第二環節播放整個課件讓幼兒欣賞。通過提問,要求幼兒用詩歌里的話回答問題,幼兒很快就理解了詩歌所表達的內容,再讓幼兒邊念兒歌邊表演,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快樂地用動作表演了兒歌。第三環節中讓幼兒學習仿編兒歌《春天》。由于是小班,沒有訪編的經驗,我提供背景圖和仿編內容讓幼兒欣賞,讓幼兒看有形象,自然地進行兒歌的仿編活動。如:春天天氣真好,花兒都開了。白楊樹枝對著我們點點頭。蝴蝶姑娘飛來了,蜜蜂嗡嗡叫,小青蛙兒一跳一跳,又一跳。幼兒編后一邊朗誦一邊表演,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我覺得只有使幼兒的模仿行為具有明確而積極的教育意義,才能使模仿教育收到最好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教學中的可教育因素,注重趣味性、新穎性,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