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并且要求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兩小時,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自由探索的環境。
沙是柔性的自然物,也是幼兒很方便、天然的玩具。在日常的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于玩沙很感興趣,我們也在沙場上為幼兒提供了我們生活常見的材料:簸箕、廢舊杯子、勺子、蒸籠等。這些工具不易損壞,利用度極高。大班的幼兒對于玩沙能夠玩出更多的花樣,他們在沙場自由玩耍,無拘無束,真的就像是一群快樂的天使.大戶外活動又開始了,孩子們換上雨鞋,拿著工具開心地創作自己的作品,不一會兒,欣欣跑來告訴我,“老師你快看姜雨璐做的包子。”王子欣很興奮的告訴我有小朋友在用沙子揉、搓成包子。一個個的放在蒸籠里,好像真的包子。我說:“你這包子做的真好,都有什么餡兒的呢?”姜雨璐小朋友熱情的告訴我,什么餡的都有,老師,你要買嗎?不過你要等我們蒸好了以后才可以買。孩子們很快就做好了包子,并用簸箕放在上面,裝作是在蒸包子。包子蒸好后很多小朋友都裝作顧客說:老板,我要買包子。孩子們快樂的玩起了沙場上的角色游戲。孩子們都在沙場上快樂的,自由自在的玩耍著,看著他們無拘無束的樣子,真的很讓人羨慕。我看見有幾個孩子在一起玩耍,我走過去問,你們在做什么呢?小朋友告訴我,“我們假裝今天是周懿琳的生日,我們在給她做生日蛋糕還有很多好吃的。”孩子們用沙子揉搓成團,放在蒸籠里,他們分工很明確,一切井然有序。突然徐銘陽問我:“老師,我們可以用這些小石子做蛋糕上的巧克力嗎?”我告訴她當然可以啦!他們就用沙子里的小石子點綴在做好的蛋糕上,說這是巧克力味的蛋糕。蛋糕做好啦,孩子們準備開始給周懿琳唱生日歌時,我提出“怎么沒有蠟燭?”小朋友想了想,應該用什么來做蠟燭呢?何昕湉小朋友從旁邊的草地拔了根草插在蛋糕上面說:“這就是我們的蠟燭。”孩子們歡快的唱起了生日歌,吸引了全場的小朋友。
記得還有一次大戶外活動時,由于前幾天下雨,沙池里的沙子有的是濕的,有的是干的。我想,何不借這個機會引導一下孩子們感受一下沙子的特性呢?我問孩子們:“你們猜是濕沙子壘的高,還是干沙子壘的高?為什么?”“干沙子壘的高。”蔡其辰說。“不對,是濕沙子壘的高了。”施俊佑針鋒相對的叫了起來。孩子們的意見不統一,并且各說各的。看在孩子們爭的面紅耳赤的樣子,我對孩子們說:“我們來玩一玩不就知道了,怎么樣?”我將意見相同的孩子分成個兩個小組,一組是“干沙組”,一組是“濕沙組”,比賽壘高。濕沙組的孩子們一邊壘一邊拍;干沙組的孩子們不斷地往上到沙子。一段時間過去了,干沙組的孩子們發現干沙堆不上去了,用手按也固定不住,他們跑來說:“老師,堆不起來。”我們了解了干沙的分散、流動性和濕沙粘性的物理知識。再看濕沙組的孩子們不慌不忙的壘,堆起了一座小山,而且堆得很結實。而且孩子們意外地發現在堆小山的時候居然挖出了一條河流,孩子們利用輔助材料(木頭積木、板子等)在山上搭起了城堡。有的孩子說:四周都是小河,怎么去城堡呀?聰明的施俊佑拿來了兩塊長方形的木板積木,鋪在了河上,一座小橋出現了,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大家都想在小橋上走一走,然后登上小山去城堡。孩子們知道了濕的沙子的特性后,他們就又創設了很多新穎的情境,如有的用小桶裝了濕沙做城堡圍墻,有的用濕沙圍成一道圍墻,還有用它做蛋糕等等。大戶外活動就這樣很快地過去了,當我們收拾整理時,有的孩子還戀戀不舍地不愿離去。
沙是孩子們常見的、愛的一種自然物。在玩沙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均得到較好的發展,并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在與沙的接觸中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