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雯青++李倩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05.115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延續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自2014年9月—2016年的3月該院所收治的95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則給予延續護理。結果 觀察組患者血糖控制總有效率、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及對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護理中應用延續護理模式能夠促進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強化保健意識、防范意識,保障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
[關鍵詞] 糖尿病;護理;延續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a)-0115-02
糖尿病的五大基礎控制手段包括有健康教育、血糖監測、控制飲食、藥物治療、運動治療,均不是短時間內即可見效,多需要患者長時間監測,以保障獲得相對滿意的預后[1]。延續性護理模式是糖尿病患者出院后主要的護理模式,對幫助其控制血糖,提高認知程度與生活質量意義重大。該文重點分析了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延續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自2014年的9月—2016年的3月該院所收治的95例糖尿病患者做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有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為33~69歲,平均年齡為(51.5±7.7)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病程(5.2±1.8)年。對照組中有患者47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19例;年齡為32~69歲,平均年齡為(49.7±7.5)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5.1±1.6)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時結合其臨床表現與各項檢查結果明確診斷后給予對癥治療,待其各項指標穩定后由同一組人員對患者恢復情況及健康狀況進行細致的評估,若患者具備出院條件方可辦理出院。對照組患者在出院時給予常規的出院指導便不在采取任何干預措施。觀察組患者除常規出院指導外,繼續給予延續性護理。首先,調查糖尿病患者居家期間存在、潛在的風險因素,確立護理重點,完善護理工作細節,并制定延續護理實施計劃,確保各項護理工作均實施到位,并有理、有據、有序開展。延續性護理的方法:(1)住院時重視和患者溝通的有效性,期間充分掌握患者的基本資料,問詢其想法和疾病知識方面需求,將患者的基礎病情、血糖水平、聯系方式、心理狀況、治療方法、治療情況等詳細記錄,以利于在出院后護理人員按計劃實施延續護理;在出院時做好登記,給予患者出院指導,發放醫院聯系卡,囑咐其定期復查,若有疑問,隨時來院或電話咨詢,在出院后按計劃實施延續性護理。(2)在患者出院以后以靈活的形式展開隨訪。①首先為電話隨訪:基本為每周1次,隨訪的主要內容包括:問詢患者病情與血糖變化,了解患者用藥情況、效果和是否存在不良反應,強調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并給予一定支持與鼓勵。②門診復查:定期提前提醒患者前來復查,幫助患者檢查血糖水平,評估身體狀況及預后,根據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及接受程度普及疾病方面知識,認真回答患者存在的疑問,詳細說明相關藥物的用法、用量與用藥時間,應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需為其介紹胰島素用法、注射位置,告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教會相應的處理方法。③健康講座:定期組織健康講座,主動邀請患者前來參加,通過教育展板、多媒體教學等方式強化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教會患者自我檢查以及如何避免危險因素。④定期家訪:需要護理人員定去前去家訪,幫助其解決疾病給生活帶來的困擾,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生活習慣并予以糾正,要求其戒煙、戒酒且規律作息。⑤開展運動療法:為患者定制個體化運動方案,并幫助其選擇科學的運動方式,并把握合理的運動時機與運動量。一般多幫助患者選擇有氧運動,如太極拳或步行,有一定安全性也便于患者接受;關于運動時機選擇,由于空腹運動導致低血糖發生的幾率過高,而進食后立即運動對機體消化及吸收功能均有一定影響,固多主張安排患者在餐后的1 h進行運動;運動量方面,需對患者自身情況和運動前后狀況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運動量;運動時間方面則主張以循序漸進為原則。⑥給予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家庭條件定制飲食計劃,提醒患者保證營養均衡攝取,適當控制熱量攝入,并科學的搭配食材,告知患者忌食辛辣、生冷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且謹食含糖類制品[2]。⑦利用現今發達的通訊網絡,開通科室中微信公眾號、微博,定期推送糖尿病相關保健常識,同時為患者提供查詢、解決疑問的途徑;建立病友微信群、QQ群,將患者集中起來,一方面利于他們交流經驗,也方便患者提出對護理工作的看法和意見。(3)糖尿病病程長,甚至需要終身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明顯,導致多數患者易產生負性情緒而依從性下降,要予以重視,確保每次隨訪和患者的交流的有效性,準確掌握各階段患者的心理狀態,引導其分辨自身存在的非理性情緒,同時教會患者自我調試的方法,以疏導負性情緒,減輕心理壓力[3]。
1.3 觀察和判定標準
實施延續護理半年后檢測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來判定血糖控制效果:若患者的空腹血糖在6.9 mmol/L以下,為顯效;若患者的空腹血糖在8.6 mmol/L以下,為有效;若患者的空腹血糖超過8.6 mmol/L,則為無效,血糖控制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和有效率相加;通過問卷形式調查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與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對比
隨訪得知,觀察組患者血糖控制顯效25例,有效20例,無效3例,血糖控制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患者血糖控制顯效16例,有效18例,無效13例,血糖控制總有效率為72.34%;觀察組患者血糖控制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082, P<0.05)。
2.2 兩組患者的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及對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知識知曉率為89.58%(43/48),治療依從性為91.67%(44/48),對護理滿意度為93.75%(45/48);對照組患者的知識知曉率為74.47%(35/47),治療依從性為76.60%(36/47),對護理滿意度為76.60%(36/47);觀察組患者的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及對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728,P<0.05)。
3 討論
糖尿病屬一種終身性的代謝疾病,主要特征是機體存在糖代謝紊亂,以患者長期的處于高血糖及胰島素抵抗狀態為主,向來就有病因復雜、并發癥多的特點[4]。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的處于高血糖狀態,極容易造成機體腎臟、神經、心血管、眼部等多處慢性損傷,對其生活質量影響十分嚴重。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9 200余萬人,也使得糖尿病的治療和護理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受到糖尿病高危險系數、病情遷延、療程偏長及治療相對麻煩等因素的影響,糖尿病患者多無法長期間接受在院治療,因此,非常需要一種有效的護理手段,提高患者依從性,將治療效果延續到醫院外[5]。延續護理在被提出并被廣泛應用無疑解決了上述困擾,也成為目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重要護理手段,護理人員通過在患者出院后實施多種形式的隨訪與干預,將護理重點延伸至患者的家庭,不僅增強了醫患、護患、患患之間的交流,同時也保證治療效果不受影響[6]。
該科室給予觀察組患者延續護理,通過個體化延續護理方案的制定,在出院后對患者的生活、飲食、運動、用藥給予重點干預,并展開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認知度與依從性。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糖控制總有效率、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及對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充分證明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延續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能夠促進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強化保健意識、防范意識,保障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愛民,何文靜,熊曉琴,等.2型糖尿病患者的延續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4,29(11):82-84.
[2] 黃菜青.延續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出院患者遠期康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40-41.
[3] 羅穎,雍軍光,崔淑蘭,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實施延續護理的效果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3,33(3):458-460.
[4] 陳軍,李樹霞.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實施延續護理的效果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3):39-40.
[5] 劉娜,董秋玉,王希香.延續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1):237-238.
[6] 陳雪云,黃映華,許曉雙.延續護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1):81-82.
(收稿日期:2016-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