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05.103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臨床路徑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妊娠期糖尿病孕婦62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行常規治療護理,觀察組根據護理臨床路徑的內容采取個體綜合性護理干預,包括心理、飲食、運動、藥物、出院指導及胰島素注射筆的使用。比較兩組的應用效果。 結果 患者在住院期間實施個體綜合性護理干預后,統計觀察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明顯降低。出院6個月回訪統計觀察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護理臨床路徑臨床使用方便、有效,根據計劃全程實施個體綜合性護理干預能有效的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水平及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機率。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護理臨床路徑;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a)-0103-02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生活規律的改變,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及經產婦生育年齡偏大,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孕婦血糖控制不佳更容易發生酮癥酸中毒、腎病和神經系統受損,且造成胎兒早產率、畸形發生率、死亡率也會增加[1]。根據患者產檢血糖水平、個體問卷調查結果、護理臨床路徑的內容,采取個體綜合護理干預,孕婦血糖指標、新生兒早產率、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下降,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為研究對象,將其按入院順序編號,序號奇數者為對照組,偶數者為觀察組。以上對象均在產檢中行75 g OGTT試驗,空腹血糖﹥5.1 mmol/L,1 h血糖﹥10.0 mmol/L,2 h血糖>8.5 mmol/L[2],有一項指標超過正常就收治入院。對照組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29.42±4.57)歲;孕周5~35周,平均孕周(24.03±8.40)周。觀察組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29.52±5.75) 歲;孕周5~37周,平均孕周(26.00±7.39)周。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糖尿病患者護理、胰島素治療和口頭健康教育。
觀察組:患者住院后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依據護理臨床路徑的內容采取相應的綜合護理干預,出院后定期隨訪,觀察干預后效果。護理臨床路徑計劃如下:第1天進行問卷調查、心理護理;第2天講解各項檢查的目的、注意事項和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第3天根據檢查結果,講解實施各項治療的目的,尤其是胰島素筆的使用;第4天至出院觀察孕婦措施落實情況、應用效果,及時解答孕婦提出的疑問,糾正不良行為。具體內容如下:①入院評估: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疾病史、藥物史、飲食、生活習慣、運動情況、自我保健意識及對疾病、藥物的知曉程度來評估患者的基本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體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并實施。②心理護理: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普遍出現以下焦慮情緒:不能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認為這應該是老年人得的疾??;害怕胰島素使用,唯恐終身使用;擔心疾病和用藥后影響胎兒的健康。根據上述焦慮現象,采取了口頭健康教育、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病區走廊放置宣傳圖畫。盡量把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安排同一病室,讓她們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從而緩解不良情緒。③飲食控制:這類患者的特殊在于既是糖尿病患者,又是孕婦,飲食需要控制但不能過度控制。如果碳水化合物攝入的不足,以致酮癥的發生,孕婦和胎兒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2]。按照攝入原則:碳水化合物占50%~60%,每日不低于150 g;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25%~30%;每日攝入膳食纖維25 g~30 g。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占每日總能量的10%~15%、30%、30%,每次加餐的能量可以占5%~10%,有利于防止餐前過度饑餓。少量多餐,控制孕期體重,理想體重為原有體重基礎上增加10~12 kg[3-5]。④胰島素筆的使用: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講述胰島素使用的重要性,如何自行注射胰島素筆,低血糖的癥狀及處理方法。⑤運動指導:孕婦進行有氧運動,運動強度以心率保持在120次/min為宜,注意運動個體化,時間選擇在餐后30 min,運動30~40 min/次,運動后再休息30 min。
1.3 觀察指標
兩組孕婦孕期的空腹、餐后2 h血糖,妊娠結局,孕產婦及圍產兒有無并發癥。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護理干預后兩組血糖情況:干預前兩組孕婦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孕婦的數值較干預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較正常孕婦更容易出現煩躁、焦慮、低落等情緒[6-7]。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針對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能明顯減輕孕婦的心理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順利度過孕產期。這類患者是糖尿病患者中一群特殊群體,過分限制飲食對母嬰都不利,又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藥。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合理飲食的同時需要胰島素治療。
妊娠期糖尿病在婦產科中是常見的,目前大多產婦都存在在妊娠期間血糖升高,而且現在大多孕婦存在飲食不當、過度肥胖且缺乏運動,加上一些負面情緒都有可能在孕期加重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在妊娠期產婦糖尿病高效護理能夠幫助孕婦更好的進行分娩。從近3年的情況來看,產科臨床護理實踐中,大多產婦和家屬對醫生的囑咐執行力存在距離,自身過度擔心生育問題,致使心理情緒不夠穩定,不能正確的對待病情,過度擔憂病情對孕婦和胎兒的不良影響,最后進一步影響后期的恢復。對此反應過大還有可能引起產后抑郁這類疾病。所以在臨床護理時,應該將護理的各項內容細化,并且需要系統的制定護理目標,明確每一位護理人員的責任和義務,更應該產婦及時溝通使之明白護理人員護理大致內容,這樣不僅促進護理人員和產婦的情感,更保證了產婦和家屬的知情權,提升護理整體效果。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觀察組在進行了臨床護理路徑后,其血糖有了明顯的控制。從以上數據以及該院臨床護理效果可以看出,臨床護理路徑在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在生產之后的護理依從性上能夠取到很好的效果,這一觀點也與許多同行不謀而合。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產婦和家屬能夠更加全面、客觀的來對待所有護理過程,明白這項護理是為了取得什么樣的效果,這一點也非常符合“患者是中心”的護理原則。但其實臨床護理路徑還有其他項目,比如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預、滿意度了解等等,這些既能提升護理人員業務水平,更能夠給予產婦和家屬更加全面的護理。在控制血糖這一項重要指標中,該研究結果主要是:對觀察組采取干預后對其空腹喝餐后2 h的血糖進行檢測,其糖化的血紅蛋白分別是(4.59±1.58) mmol/L、(6.87±1.93)mmol/L,相對于干預前血糖有接近3個單位的降低,以上對比(P<0.05),觀察組效果顯著與對照組。這其實就為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提升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糖控制效果。有同行認為,這主要是臨床護理路徑使得產婦和家屬對妊娠期糖尿病有了更具體、更深入的認知,使得產婦對生產后的飲食和運動有了更科學、更適合自身的規劃,加上自身心理負擔有很大的降低,所以能在此取得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春芳.標準化糖尿病護理路徑在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圍產期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0):8-10.
[2]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妊娠合并糖尿病協作組.妊娠合并糖尿病診治指南(2014)[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4,49(8):561-568.
[3] 徐海英,黃水仙.生活方式干預預防妊娠期糖尿病[J].健康研究,2015,35(5):484-486.
[4] 謝辛,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8.
[5] Daniel P, Nussbaum,Kara,et al.A standardized care plan is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The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15,193(1):237-245.
[6] Seth A, Hollander,Amanda J,et al.An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program utilizing standardized care pathways after paracorporeal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placement in children[J].The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Transplantation, 2014,33(6):587-592.
[7] Ulrika P■der,Marie Fogelberg-Dahm,Barbro Wadensten.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professional standardized care plan i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for the care of stroke patients[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11,19(6):810-819.
(收稿日期: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