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萍,范仉金,龔艷艷,顧蕊欣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南昌 330006)
密閉式吸痰管聯合呼吸過濾器在神經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應用
馬海萍,范仉金,龔艷艷,顧蕊欣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聯合應用密閉式吸痰管聯合呼吸過濾器后的護理效果。方法收集60例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資料,根據吸痰方式的不同分為密閉式吸痰組和開放式吸痰組,每組各30例。密閉式吸痰組采取密閉式吸痰管聯合呼吸過濾器對氣管切開術后患者進行密閉式管理;開放式吸痰組采取傳統的開放式吸痰法。觀察2組患者吸痰前、吸痰中、吸痰后5 min患者心率、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及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張和氣道黏膜損傷)發生情況。結果 2組吸痰前、吸痰中、吸痰后5 min的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密閉式吸痰組吸痰中、吸痰后5 min的血氧飽和度明顯高于開放式吸痰組(P<0.05)。密閉式吸痰組肺部感染、肺不張發生率高于開放式吸痰組(P<0.05),2組氣道黏膜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重癥患者人工氣道的密閉式管理,可有效避免外源性感染,避免醫護人員吸痰相關職業暴露及環境污染,有效切斷患者間的交叉感染途徑,吸痰更及時、簡便,可提高人工氣道的護理水平。
密閉式吸痰管;呼吸過濾器;氣管切開
顱腦損傷、出血性腦血管病、顱內感染、腫瘤等重型顱腦疾病患者,昏迷時間長,咳嗽反應差,吞咽障礙,嘔吐、誤吸、不能有效自主排痰,為能及時清除分泌物與異物,氣管切開后的吸痰護理是保證呼吸道通暢的必要措施[1]。而肺部感染是氣管切開術后最為主要的常見并發癥。為能及時吸痰,又能避免因操作不慎或環境因素等交叉污染而加重肺部感染,2015年8月10日起,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對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應用密閉式吸痰管聯合應用呼吸過濾器進行封閉式呼吸道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8月10日至2016年8月30日本院60例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資料,根據吸痰方式的不同分為密閉式吸痰組和開放式吸痰組,每組各30例。密閉式吸痰組男16例(占65.79%),女14例(占34.21%);年齡23~72歲,平均(54.60±17.30)歲;主要診斷:腦出血13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夾閉術后8例,重型顱腦損傷6例,煙霧病3例。開放式吸痰組男19例(占63.33%),女11例(占36.67%);年齡20~73歲,平均(53.70±16.30)歲;主要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8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夾閉術后9例,重型顱腦損傷8例,腦梗死5例。2組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主要材料
密閉式吸痰管:天津市塑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生產;呼吸過濾器:美國 Covidien llc 生產。開放式吸痰管:即一次性使用可調壓吸痰管,南京逢源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
1.3 吸痰方法
密閉式吸痰組:將密閉式吸痰管直端接口與氣切套管相接,側端接于呼吸過濾器。創新之處有:1)微量注射泵持續泵入濕化液,延長管與輸氧管通過“三通”并聯,接于密閉式吸痰管注液口;2)沖管用滅菌注射用水以輸液方式懸掛于輸液鉤,排氣后夾閉止液,去除頭皮針接于密閉式吸痰管沖洗口;3)尾端打開帽蓋,連接吸引器連接管。調節中心吸引表負壓。吸痰時右手將吸痰管送入氣道,左手按壓負壓控制閥進行吸引,吸畢,將吸痰管完全退出分隔閥之上,關閉分隔閥,左手按壓負壓控制閥,右手松開沖洗輸液夾進行沖管,沖洗完畢關負壓,操作結束。整套裝置常規24 h更換,如呼吸過濾器有分泌物附著時應立即更換。
開放式吸痰組:直接采用一次性使用可調壓吸痰管切開處吸痰,吸痰完畢撤除吸痰管。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吸痰前、吸痰中、吸痰后5 min患者心率、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及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張和氣道黏膜損傷)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和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吸痰前、吸痰中、吸痰后5 min的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比較
2組吸痰前、吸痰中、吸痰后5 min的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密閉式吸痰組吸痰中、吸痰后5 min的血氧飽和度明顯高于開放式吸痰組(P<0.05),提示密閉式吸痰法對患者血氧飽和度影響更小。見表1。

表1 2組吸痰前、吸痰中、吸痰后5 min的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比較
2.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密閉式吸痰組肺部感染、肺不張發生率高于開放式吸痰組(P<0.05),2組氣道黏膜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無數據,采用確切概率法。
3.1 密閉式吸痰法較開放式吸痰法的優越性
密閉式吸痰法吸痰時不中斷給氧,血氧飽和度恢復時間短暫。本研究結果顯示,密閉式吸痰法更不易因吸痰而降低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而開放式吸痰法吸痰后卻容易降低患者的血氧飽和度。由于密閉式吸痰管裝置中,輸氧管與濕化液并聯,氧流使濕化液成霧滴,可減輕氣道黏膜刺激;氧氣從濕化管輸入,減少通氣死腔,提高供氧效果。吸痰時未中斷供氧,不易致患者缺氧,SpO2不下降。反之,開放式吸痰每次吸痰過程中都需要將人工氣道與呼吸機分離,中斷機械通氣并使患者氣道與大氣相通,同時吸痰管也需要暴露在大氣中進行操作,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缺氧和交互感染。造成PO2、SpO2顯著下降[2-3]。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吸痰方法對患者吸痰前后心率變化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密閉式吸痰法減少了外源性感染,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使用密閉式吸痰管,可有效避免操作不慎造成的污染,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4-10]結果一致。Combes等[11]報道,與開放式吸痰相比,使用密閉式吸痰可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Lee等[12]研究認為與開放式吸痰相比,密閉式吸痰對SpO2影響小,可防止肺部感染發生,操作時間縮短,降低患者費用。呼吸過濾器有人工鼻之稱,可過濾細菌與塵埃,避免交叉感染,并可將呼吸氣中的熱和水氣收集并保留,濕潤和溫化吸入氣體。吸痰后行輸液式沖洗,操作簡單,無污染。
密閉式吸痰法省時省力,吸痰更為及時[11]。密閉式吸痰裝置只需一次連接,后續吸痰基本無需準備時間;而開放式吸痰,每次均需開啟沖洗液瓶蓋、打開吸痰管包裝、戴手套、調負壓等一系列準備工作而延誤最佳吸痰時機。
采用微量注射泵追加濕化液,精準易控。通過三通接頭,將氧氣管和微量泵濕化液聯通在一起,達到了持續濕化氧氣吸入的目的。
可減少80%以上醫療廢物。本研究開放式吸痰組使用普通吸痰管,每次1根,一位患者24 h需10~22根,手套10~22副,紗布20~40塊;而密閉式吸痰,僅需24 h更換一次,尤其適用于痰多需頻繁吸引以及開放性肺結核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患者建立人工氣道后護理。
3.2 密閉式吸痰法存在局限性
呼吸過濾器具有濾過細菌和保濕保溫的優點,但易因分泌物附著造成阻塞,導致二氧化碳儲留和氣道壓力升高,因此,呼吸過濾器不適宜呼吸道分泌物多而稠的患者,應在嚴密監護下應用。
操作密閉式吸痰管,需進行專項培訓。初學者感覺不靈便,難以吸盡痰液,負壓掌控不好,或沖管時未關閉分隔閥,水進入呼吸道,致患者缺氧、嗆咳。
密閉式吸痰管與呼吸過濾器,相比普通吸痰管價格昂貴,與患者最終受益之間,其性價比,有待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聯合應用密閉式吸痰管及呼吸過濾器進行呼吸道封閉式管理,密閉式吸痰操作,可避免操作不慎所致的外源性感染,降低職業暴露與院內交叉感染發生率,同時大大減輕護理工作量。但管理不當,也有可能給患者帶來風險。在應用過程中,必須密切觀察、動態監測呼吸相關參數,如呼吸頻率、心率、血壓、血氣分析等,發現異常及時正確處理。
[1] 趙國瓊,朱英華,陳鑄琳.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護理進展[J].當代護士,2016(1):3-4.
[2] 王曉萍.傳統式吸痰法與密閉式吸痰方式的臨床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04,20(4):41.
[3] 陳海霞.密閉式吸痰和開放式吸痰的比較[J].健康之路,2015(9):42.
[4] 胡錦玉,江華,章淑華.密閉式吸痰的臨床應用進展[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2(4):7-8.
[5] 馬杏云,候改英,劉春霞,等.密閉式吸痰管留置時間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9):35-37.
[6] 余追,劉嬌.密閉式吸痰對氣管切開患者痰液菌群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4):2039-2040.
[7] 李秀花,王璐,侯劍,等.密閉式吸痰管在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0):145-146.
[8] 邱燕燕.兩種吸痰方法對重癥監護病房空氣菌落計數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7):616-617.
[9] 王蘭,晁彥公,李黎明,等.密閉式吸痰預防VAP的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06,46(17):50-51.
[10] 劉妍,何立平.密閉式吸痰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觀察效果[J].護理研究,2006,20(18):1619-1620.
[11] Combes P,Fauvage B,Oleyer C.Nosocomial pneumonia in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the Stericath closed suctioning system[J].Intensive Care Med,2000,26(7):878-882.
[12] Lee E S,Kim S H,Kim J S.Effects of a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 system on oxygen saturation,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and nursing efficacy[J].Taehan Kanho Hakhoe Chi,2004,34(7):1315-1325.
(責任編輯:鐘榮梅)
2016-10-12
范仉金,副主任護師,E-mail:fzjmail@163.com。
R473.6
A
1009-8194(2017)03-0083-03
10.13764/j.cnki.lcsy.2017.0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