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彬


(浙江省樂清外國語學校)
一、說教材
《萬以內加法和減法(二)》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根據課標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所以這一單元是學習整數加減法的最后階段。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本單元主要是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計算教學,其中連續進位加法和連續退位減法,雖然算理不難理解,但是學生在練習時還是很容易出錯,是本單元的重點,更是難點。
二、說學情
復習課注重梳理,并不是憑空的梳理,要求我們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還缺什么?基于此,我們在上個星期五對柳市二小三(4)的學生,專門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進行了前測調查。調查后,我們對數據進行了統計與分析,發現部分學生的問題集中在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及估算的應用上。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基于以上的教材及學情分析,我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回憶整理,構建萬以內加減法完整的知識網絡,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2.通過查漏補缺,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萬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應用意識,培養數感,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重難點:萬以內加減法的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的計算與應用。
四、說教學方法
我們在設計本節復習課時,主要圍繞“憶理”“辨析”“講練”三方面,幫助學生進行系統整理,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分散的知識連成線,結成網,組成塊,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更加系統地整體理解掌握相關知識,并在具體的情境中增強應用意識。
五、說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以上的分析與復習課的特點,我們團隊設計以下三大板塊,具體如下:
第一環節:回憶整理,構建網絡。
為了在課的引入過程中遵循短、平、快的原則,我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讓學生通過復習梳理本單元的知識要點,形成區域性的知識結構,為今后完善知識體系做好鋪墊。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通過教材,靜靜地回顧已經學過的7個例題,整理、歸納出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加法、減法、解決問題)后,我通過提問讓學生復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計算法則,并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加減法計算法則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梳理出知識網絡結構圖,讓學生的知識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也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因為這部分的教學內容,一方面使學生掌握計算法則,能熟練計算,能通過遷移解決更多位數的加減法計算;另一方面,也是為進一步學習小數加減法和多位數乘除法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查漏補缺,夯實基礎。
列式計算:
215+317= 345+64= 582+419=
469-108= 326-194= 500-167=
“582+419=”和“500-167=”這兩道題做錯的學生較多。一切教學都要因學生的需求而設,而不是空空泛談。所以,此環節我們在查漏的基礎上,通過前測中發現的問題,分3步進行:第一步,找一找,錯在哪?第二步,說一說,要注意什么?第三步,改一改,怎么修正?做到有針對性地精準補缺,讓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復習鞏固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通過學生“眼、口、手”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分層次去落實,體現練習的價值。通過直觀比較,找出筆算加減法計算法則間的聯系與區別,將知識系統化,加深了萬以內的加、減法的理解和認識,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三環節:應用解決,激活思維。
復習課的“練”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同于新授課,更不同于練習課,復習不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組,關鍵是把舊知識轉化,并產生新鮮感,努力做到精準補缺,學有所得。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學齡特點,在練習的設計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靈活性。
所以,我們安排以下多層梯度的練習。
1.綜合性練習。
樂清市外國語學校“天使杯”葫蘆涂鴉大賽參加的男生有485人,女生有396人,學校準備了900個葫蘆夠嗎?多了多少個?
本題通過提問“誰能馬上判斷出來,夠嗎?”讓學生用估算多樣化去判斷夠還是不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接著出示問題“多了多少個?”引導學生精算。這充分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既是練,又是驗,驗練結合,融為一體,檢測了學生知識掌握的寬度。
2.開放性練習。
這個環節是我們對整個單元知識的內化與提升。我先讓學生猜一猜、說一說:在什么情況下三位數加三位數和是三位數?在什么情況下和是四位數?預設學生只注意百位上的數有沒有進位,如,100+200=300,和是三位數;400+700=1100,和是四位數。再出示課件,問“那現在呢?和還是三位數嗎?”讓學生明白,僅僅只關注百位上數是不夠的。因為判斷兩個三位數的和是幾位數,不僅要看百位,還要考慮到個、十、百位之間是否有連續進位的情況。所以通過預設,追問“百位上5+4=9,為什么說它的和會是四位數呢?”通過師生的對話,生生思維的碰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然后出示,和是四位數時,和最大及和最小“該怎么思考”。和最大時,我們要考慮0-9中最大的數字。而和最小時,不僅要考慮小的數字,還要考慮每兩個數位之間進位與不進位的問題,缺一不可。最后從加法遷移至減法,使學生學習得有效,真正做到練有所得,得有所用,用有所依。這樣由易到難,從猜一猜到算一算,整個環節呈螺旋式上升,是整堂課的難點也是亮點。
3.實踐性練習。
最后,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學齡特點,我們設計了積分換禮物這一活動環節,就是根據學習單上的得分換取相應的禮物。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性與積極性,讓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