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晨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濱江小學)
摘 要:數學閱讀能力是數學學習中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學習新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都離不開數學閱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規范閱讀的能力,才能逐漸達到輕負高質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數學閱讀;課堂教學;閱讀習慣
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我們會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
鏡頭一:學生在作業中出現了錯題,總是感嘆說看錯了、看漏了,進而找出原因是自己閱讀時的馬虎與粗心。
鏡頭二:課堂上有些教師給出題目后,沒過幾秒就迫不及待地問學生完成了沒有,事實上大部分學生還剛開始讀題,甚至有些學生還沒開始讀題。
鏡頭三:教學中我們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殊不知檢查下來,預習的效果往往是遺憾的。大部分學生仍然很迷茫,不知道要預習什么?
從這三個鏡頭中折射出數學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慣。數學教材偏向邏輯性和概括性,在編排上基本都是按照順序,從準備題、例題、試一試到練習,一成不變。數學教材缺少了新鮮感和吸引力,也就導致對數學材料閱讀興趣的缺失。久而久之,漸漸形成不良的閱讀習慣。
2.教師不夠重視數學閱讀,教學時蜻蜓點水。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數學教師對數學閱讀教學不重視,不愿多花時間進行閱讀指導,只是蜻蜓點水。這種片面的追求高分效益,學生的學習方法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強化學習技能就無從談起了。
3.自學能力的降低。長時間對教材閱讀興趣的缺失,會導致學生在數學自學能力方面的下降。學生在獨立閱讀教材時,只是輕描淡寫地掃兩眼,不會運用自學符號,也不會在思考題目時做一些標注和記號,這樣會導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讀題能力低下。
我們的現狀不容樂觀,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培養不容忽視。在數學課堂中,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一、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因此,根據小學生獨特的心理特征,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學習完“9的乘法口訣”之后,很多學生對口訣還很不熟悉,如果只是背誦口訣,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這時先呈現課文中的閱讀材料《數學游戲》,讓其自己閱讀,理解后進行動手操作,相信學生的興趣能被激發,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總之,教材中的“讀一讀”“做一做”“你知道嗎”等閱讀材料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可以充分運用起來,千萬別當擺設,將其“一帶而過”。這些鮮活的、真實的、有趣的閱讀材料,都能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二、精心指導閱讀方法,引導學生有效閱讀
數學閱讀是從數學的文字、符號、圖形中獲取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因此老師在閱讀方法上更要精心指導。
1.學會咬文嚼字
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等的表述,具有邏輯性和嚴密性,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在不斷重復細讀的基礎上,反復推敲斟酌。例如,小數的基本性質是指“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具體解釋什么是小數的末尾?如果是一位小數,那么小數的末尾是什么,那么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呢?……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可能學會咬文嚼字地閱讀,準確體會含義。
2.學會運用常用閱讀符號做標注
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時常會用到一些閱讀符號進行勾勾畫畫,數學閱讀也不例外。可規定“-----”標出條件,用“~~~~~”表示問題,重點詞用“★”表示,公式用圈圈等,長期堅持下去,閱讀能力也能提高。
3.學會閱讀與思考、操作結合
數學閱讀就是數學學習的過程,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符號等內容的過程中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由于數學內容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有時候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讀讀、畫畫、寫寫相結合的方式,使我們的閱讀更加有效,也更能提取出所需信息,解決數學問題。
三、拓展課外內容,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將數學閱讀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收集、閱讀、展示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學習完“我會用計算器嗎”這節課后,可安排學生收集關于“計算工具的演變發展過程”的內容,并用PPT展示出來。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數學科普、數學教輔等方面的書,只有把閱讀的天地從課堂拓展到課外,才能使數學閱讀保持活力,成為一種自覺,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有效的數學閱讀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數學閱讀的教育功能,在課堂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看書的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希.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7(4).
[2]陳金義.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一些探索[J].學周刊,2014(8).
[3]馮峰燕.小學數學閱讀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