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市四家嘴小學)
基礎教育課程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舉措。“面向全體學生”順應了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國家對人才要求的必然體現;“全面發展”是教師在教育方針指導下,從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出發,因地因校制宜,著眼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與各個環節,運用多種方式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主動發展”既是一種個性教育,又是一種創新教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觀察分析每個學生,善于發現和開發學生潛在素質的閃光點,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如何在班隊活動中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人人投入,個個參與
班隊活動要以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體驗為基礎來開發和實施,要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活動當中,并十分投入地找準各自的切入點,捕捉學生的興奮點,抓住思想的延伸點。例如,我在主題班會《今天有我的拿手戲》中,首先讓每個學生以個人、小組、全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本領,當魏××同學聲情并茂地朗讀《鳥的天堂》時,大榕樹長勢茂盛時期的段落,精妙生動,形象傳神,我就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品味其美,思想受到熏陶,人文資源使學生美在其中,心靈達到至純至美。當看到任××同學的武術表演時,其強健有力,氣魄雄渾,同學們個個非常愉悅,群情振奮,我就捕捉這個興奮點,及時講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并教育大家創新發展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繼承,只有從小好學,將來才能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當看到呂長林等人的小品《我也能行》時,一個平時并不起眼的學生,居然編排小品,而且講述了一個老農從貧窮到致富的動人故事時,我就抓住這個延伸點,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想未來的我,想未來的社會發展,使小品的人文資源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得到升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既展現“惡”,又欣賞“美”
現代教育界有些人認為要讓學生避開那些惡,避免他們與惡類接觸,而還有一些人認為要勇敢地、有選擇地將惡的丑陋明白地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認識的過程中產生對惡的痛恨,從而在思想和行動上避開惡,又要讓學生欣賞美、贊揚美、繼承美、發展美。例如,我們在班隊活動《今天誰對誰錯》中讓學生模擬社會的先進事跡,又讓學生扮演一些不光彩的角色,通過展示使學生明白社會上不光是無盡的鮮花,還有可恥的毒草。學生是要長大的,將來要在社會上生活、工作。正確地認識社會是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先行條件,也是改造社會的必然前提。我們更希望孩子成人后在社會上有所作為,我們的愛應該是理智的、深沉的、長遠的。我們要給予學生的不應該是單純的呵護,而應該是理智的、成熟的思想和一雙明亮的看懂一切的眼睛。既認識惡,又發現美,這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的主動進步。
三、交流互動,重復評價
教師教得再好,不如學生感悟得好。參與活動,各有所得,善惡是非,自有評論。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多向交流活動的感受,評判是非曲直是班隊活動價值趨向的根本所在。要讓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才華,充分辨清什么是學習的,什么是摒棄的,真正把學生引向美好的未來。例如,我在對《誰對誰錯》主題班會總結時這樣引導:同學們,對楊××表演的助人為樂,照顧鄰居王大媽十年之久的感人事跡有什么看法,對魏××同學展示的把下水井蓋背回家賣廢鐵的陳××有什么看法時,同學們有的贊揚好人好事,有的說今后要幫助弱小群體,有的還把自己心愛的鋼筆當場捐給家庭特別困難的石××同學,有的則說賣井蓋的陳××其行為可恥,有的說那人得到的錢不干凈等。在這種互動交流中不知不覺形成一股奮進的主流,那就是向往美好環境,創建美好未來。
四、優化課堂教學,減少課業負擔
嚴格按規定辦,不得超過6小時,制定山東地方課程體系和地方課程管理辦法;根據不同學校的教育資源和學生的不同需要,支持和規范學校課程的開發。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信息量的增加和社會實踐內容的不斷完善和豐富,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變得愈加復雜。作為小學老師,肩上所承載的教學任務也日益繁重。在組織班級活動時,應該是多姿多彩的,應該是有聲有色的,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使得學生之間相互了解更深,從而使他們能相互幫助、團結友愛。一次次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每一次的活動都能激發學生團結一心、一致向上的決心。班級是個小社會,我愿讓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主動求知,全面地認識這個世界,既讓他們品味真、善、美的清香,又讓他們識別假、惡、丑的腥臭,以一種智能、成熟、理智的姿態步入這個多彩的世界。
作者簡介:吳月霞(1968.1—),女,漢族,甘肅省臨夏市人,就職于甘肅省臨夏市四家嘴小學,大專,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編輯 李建軍